您的位置 首页 财经

探访安徽铜陵“扶贫车间”:贫困户手中的“洋玩意”

中新网铜陵8月26日电 (记者 赵强)一筐筐电子零件,经过几道工序,工人们熟练地将组装好的产品放入印有英文的包装盒内,不一会,一件件精致的电子感应秤就被生产出来了。很难想象,在两个多月之前,这些在农闲时还无事可做的留守村民在家门口竟变成了车间工人。而他们手中的“洋玩意”也将被分销到世界各地。

记者日前随“聚焦精准扶贫・中央和省级媒体铜陵行”主题采访团来到了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实地探访了坐落于该县金社镇鳌山村的“扶贫车间”。

article_img
扶贫车间内景 赵强 摄

据了解,该车间是由安徽一家电子技术公司开发建设,该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电子产品生产、研发、销售以及电子信息技术进出口服务的民营科技中小型企业。鳌山村扶贫车间主要组装小型电子感应秤,其产品销往国内各地以及南美洲、欧洲、中东等地区。该车间是枞阳县就业扶贫车间之一。

金社镇镇长吴来宝介绍,2016年,该镇党委、政府积极探索“就业扶贫驿站+扶贫车间+电商”的就业扶贫新模式,变“输血”为“造血”。在市、县人社局和镇村共同努力下,安徽优力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利用鳌山村老粮站,改建一座标准化厂房,建立起“鳌山扶贫车间”,车间于今年6月13日正式投入运营。

吴来宝告诉记者,车间每年在为村集体增加经济收入6万元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该镇9个村部分贫困户脱贫致富步伐。目前,扶贫车间共吸纳30余名员工,其中贫困劳动者15名,“实现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学习技能、就业,‘就业一人,全家脱贫’的目标。”

鳌山村贫困户张金虎是该车间生产总监,他告诉记者,其身患残疾无法从事体力劳动,家中所有的负担都集中在妻子身上,妻子为了照顾他及家人,常年在家,不能外出打工。“扶贫车间”建立后,公司为他提供技能培训的平台,解决了就业问题。

“没到车间工作之前,每年收入不到一万元,现在我每月有两千多元的收入,目前刚参加完培训,等业务熟悉后收入会多起来的。”张金虎表示,扶贫车间的员工多是鳌山村及其周边的村民,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中午公司提供午餐。

今年以来,铜陵市聚焦28210名贫困人口脱贫、22个贫困村出列的年度目标任务,着力推进脱贫攻坚十大工程,推进“重精准、补短板、促攻坚”专项整改行动,脱贫攻坚成效明显。

铜陵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扶贫办主任徐建农表示,今年以来,该市不断加大就业扶贫力度,探索“工学一体”,加强贫困户技能培训,开发转移性、公益性及辅助性岗位3742个,建成就业扶贫驿站(车间、工厂、基地)总计39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