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历二月初二,在鹿城区红日亭,前来品尝芥菜饭的群众排成了“长龙”。 苏巧将 郑瑶瑶 摄
温州日报记者 章映
2012年12月,“最美浙江人”;2013年6月“最美温州人”;2015年5月,“最美志愿者”;2015年12月,浙江好人榜上榜……这些荣誉的背后,孙兰香却说得很朴实:“红日亭于我是家,红日亭之人于我是家人,红日亭之事于我是家事。”
孙兰香与红日亭的故事,始于1972年夏天,五六位退休老人自发在红日亭前向路人免费供应伏茶,退休后她开始加入并接管了红日亭。
“以前红日亭是一个简易的钢结构棚架,20多位老人就在小小的棚架里为路人送粥煮茶。”孙兰香说。这个城市的温暖地标发展至今,老人和志愿者们每日 光熬粥就要消耗80多斤大米、煮18锅粥。红日亭的柴、米、油、水、电等日常开支,大部分来自市民自发捐助,几乎每天都有物资或爱心款送到红日亭。
“我们就是把好心人的爱心,转送给最需要的人。”孙兰香说。正是在孙兰香和其他老人、志愿者们日复一日的爱心转送中,红日亭已成为整个温州城慈善的一个缩影。
从“爱心茶”到“爱心粥”,孙兰香带领红日亭引领了温州免费伏茶、免费热粥的善举爱潮,国家肯定了“红日亭是温州的慈善地标和精神高地,是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