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法国

法国威胁“报复”伊朗人质外交,向公民发布安全警告

【欧洲时报清清、来米编译报道】综合法媒报道,法国海外事务部长7月7日强调,法国人应严格遵循外交部发布的旅行建议,特别是关于不要前往伊朗的忠告。日前一名18岁法国男子在伊朗失踪。

近日,法伊关系紧张关系加剧,两名被伊朗关押两年之久的法国人质以从事间谍活动被起诉、最高面临死刑。西方媒体和分析人士普遍认为,伊朗通过实施“人质外交”以达成自身目的。法国总统马克龙、外长巴罗警告伊朗释放人质,否则将采取“报复”措施。

18岁法国男子在伊朗失踪

“每位法国人都应参考外交部网站上的信息,那里的内容客观清晰”,负责海外法侨事务的部长圣马丁(Laurent Saint-Martin)在RTL电台表示。一名年仅18岁的法国游客自6月16日起在伊朗失踪。

“每位法国公民在外国都依法享有领事保护……但我们经常强烈建议大家不要前往某些国家,那正是为了避免大家落入危险境地,”部长说道。

他指出,这位名叫蒙特洛斯(Lennart Monterlos)的青年失踪“令人担忧”,因为他的环球骑行计划中包含了伊朗这一站。部长称:“伊朗蓄意将西方人作为人质,这是他们公开承认的政策。”

这位热爱运动的年轻游客曾在6月12日(即失踪前四天)发文表示,他要途经伊朗的决定曾在他身边引发“激烈讨论”。

蒙特洛斯似乎认为外界对伊朗所谓“危险”的看法被夸大了,并通过社交媒体Instagram发视频嘲讽法国政府发布的旅行建议(其中包括五个不应该前往的理由),然而这条嘲讽视频在他失踪前后被删除,社媒账户被设置成不可评论。

目前,蒙特洛斯失踪原因尚不明确:是被捕?还是意外事故?他的失踪发生之际,以色列对伊朗的核设施发动了空袭。

失踪青年还拥有德国国籍,他的亲属最近在Instagram上发布寻人启事。

在出发前,蒙特洛斯曾在一个众筹平台上介绍了自己的旅行项目。他写道,自己自2023年底起便在筹备“为期一年的环球骑行之旅,将穿越欧洲和亚洲”。

这趟旅程原本是他在进入大学前的“间隔年”计划。

伊朗长期实施“人质外交”

7月2日,在美国、以色列结束袭击伊朗的十天后,伊朗方面以“密谋推翻政权”、“尘世腐败”(corruption sur terre)等三项罪名起诉被扣押两年之久的两名法国公民——科勒(Noémie Kohler)、帕里(Jacques Paris)。据科勒(Noémie Kohler)亲属表示,指控最高可判死刑。

德黑兰认为,这两名法国人为法国对外安全总局(DGSE)执行间谍活动。而分析人士认为,这标志着伊朗正进一步加强“人质外交”(diplomatie des otages)措施。

法国国际和战略关系研究所(IRIS)副研究员里古莱-罗兹(David Rigoulet-Roze)解释说,这是一种以人质作为胁迫施压的外交工具,根据法国行政部门的说法,他们是“国家人质”。

此次扣押法国人质事件,并非首创。地缘政治学家安德烈-德索尔纳(Carole André-Dessornes)在2023年法国战略研究基金会的一份报告中表示,人质已成为不道德政权手中强有力的谈判工具。这些政权利用劫持的人质,企图向不利于自身的国家施压,迫使其做出让步。研究人员强调,伊朗此举“是劫持人质事件中的经典案例”。

里古莱-罗兹举例称,“劫持人质这一手段深深刻在伊朗政权DNA中,1979年之1981年间,52名美国驻德黑兰大使馆工作人员被扣押时间长达444天”。里古莱-罗兹解释称,近年来,德黑兰利用“人质外交”迫使、确保西方国家在谈判中让步并释放伊朗籍恐怖分子。伊朗此举主要针对美国和包括法国在内的多个欧洲国家。

法伊矛盾已久

里古莱-罗兹表示,巴黎和德黑兰之间在民用、军用核计划问题上存在历史性争端。安德烈-德索尔纳补充说,20世纪80年代,法国认为伊朗违反了民用核用途合同,而拒绝偿还10亿美元贷款并冻结资金,同时向与伊朗交战的伊拉克出售武器,法伊关系由此逐步恶化。

1985年至1986年间,法国多名公民遭遇袭击、13名法国公民被黎巴嫩真主党绑架,西方媒体和学者普遍认为,系列袭击绑架事件的幕后真凶是伊朗,后者借此迫使法国归还核贷款、解冻资产。

里古莱-罗兹强调,自21世纪初以来,法伊主要矛盾与伊朗军事核设施有关。2015年,伊朗与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国、法国、俄罗斯、英国、美国)及德国,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达成历史性协议——《联合全面行动计划》(Joint Comprehensive Plan of Action,JCPOA,简称伊朗核协议)。

法国在谈判中被普遍视为立场最为强硬的西方国家之一,在核活动限制、检查机制以及制裁机制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伊朗阻止法国“制裁”?

根据安理会第2231号决议,如果《联合全面行动计划》协议签署国认为伊朗明显违反了协议内容或国际法规定的义务,任何协议签署国都可以启动“快速恢复制裁机制”(snapback)。

然而,2018年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内退出伊朗核协议、重启对伊朗的严厉制裁措施,伊朗自此加快核设施建设。

根据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报告,伊朗拥有超过400公斤浓缩铀,丰度超过60%,接近制造核武所需的90%,远高于伊核协议规定的3.67%的丰度。理论上来说,协议签署国可以启动制裁措施。

里古莱-罗兹表示,“但与伊朗关系密切的协议签署国不会这样做,这会让西方国家占上风。那么,只有西方协议签署国能启动制裁程序”。有分析人士认为,伊朗起诉法国人质科勒(Noémie Kohler)、帕里斯(Jacques Paris),可能为了阻止法国实施制裁措施。

但随着伊朗加强“人质外交”,“西方国家似乎不再愿意继续延续以往的谈判路线”。如果说,此前伊朗释放人质被认为是谈判成果之一,那么如今对于法国来说,释放人质是谈判的先决条件。

法国外长巴罗7月3日威胁称,如果伊朗不尽快释放人质,法国将采取反制措施,并坚称针对法国人质的指控“毫无根据”。数小时后,法国总统马克龙表示,他认为针对两名法国人质的间谍指控“是对法国的挑衅”,如果伊朗不做出改变,法国可能将对伊朗实施报复措施,并承诺“法国的回应很快到来”。

欧洲时报微信公众号:oushi1983

(编辑:冀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