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琴、一鼓、一板、一人,弹唱间将一个又一个朝代的故事娓娓道来,这就是“唱词人”。“唱词人”在温州现已不多见了,90后“唱词人”更是难得一见。
她叫陈枫,不少人说她是另类的90后,听着鼓词长大,如今以一个“播种者”的身份,在唱鼓词中默默耕耘事业。台案上置一把牛筋琴,左手执曲板,右手持鼓签,眉眼一挑,手臂一挥……这就是她唱鼓词的日常,说唱人民心声,展现时代新气象。
2017年6月曾受邀赴香港参加由文化部主办的“根与魂—忆江南·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2018年参加天津全国曲艺周展演活动。
“爸爸以前就爱唱鼓词,我是鼓词的痴迷者。每次叔叔、阿姨到我家,我就又唱又跳。他们夸我学鼓词有潜质。在一片赞扬声中,我便正式入了曲艺圈。”提起学鼓词,陈枫特别有自信。“温州鼓词是流行于浙南地区的民间曲艺,俗称“唱词”,自明清时期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表演形式乃一人一鼓,用温州方言,边敲边连说带唱,现所用乐器主要有扁鼓、牛筋琴、三粒板、小抱月等……”
历史上有关民间曲艺的记载甚少,对于源自“底层历史”的民间艺术而言,鼓词里所唱的故事没有唱本,都是靠一代代艺人口口相传。陈枫也觉得曲艺最难的是韵味儿,要想把每个角色唱活,咬文嚼字是基础。对于90后的她来说,咬文嚼字是有一定困难的,一本唱词需要用方言一个字一个字咬下来。虽然难,但这些方言搅起的乡愁、乡思、乡恋,时常令她动情,沉浸其中……
父亲为让她有足够的信心说上一句:“台上见”,带着她拜鼓词名师程海燕为师。程海燕夸陈枫在唱鼓词方面,有天赋,悟性也高。初学温州鼓词,陈枫一睁眼就开始背《双狮图》《七侠五义》《隋唐英雄传》等唱本,有时吃饭睡觉也还在背,少则几万字,多则十几万、几十万字,靠着毅力都背下来。她经过不懈的坚持与努力,逐渐熟悉和掌握了背词本的“功夫”。“我会唱数十个故事,内容有长有短,短故事唱一天,长故事要连续唱半个多月,故事情节不会混淆、也不会忘。”陈枫凭借着淡定之心,闯过了学鼓词最难的“关”。
除此之外,还有一“关”也很难闯,那就是弹琴。陈枫每天弹琴,一弹就是数小时。尤其是到了冬天,即使手冻僵了还得反复弹奏厚厚的一叠乐谱。
学了多年的鼓词,陈枫知道传承鼓词艺术最大的局限之处,在于鼓词用当地方言演绎,非本地人难听懂,更不会唱。要走出温州鼓词的“传承”困境,把新时代思想融入到表演中,要多编写一些时尚的、新潮的故事,唱出今天的旋律节奏,还要多举办鼓词进校园,鼓词分享交流会等,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项非遗技艺。



温州鼓词,还能传唱多久?它的存在和发展,取决于这个民间艺术生命力有多强,唱词是否质朴、视角是否新颖,文学性和地域性是否突出,情是否在曲中、曲是否在心中。

来源:温州文联
编辑:苏冰冰
责编:何继岗 钱若谷 李温情
审核:金安静
监制:翁逻沿 李冶
总监制:邓雄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