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上午,苍南县在市人民大会堂举行 “奏响实干担当最强音 高质量打造浙江美丽南大门”主题新闻发布会。苍南县委书记黄荣定,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杨德听,副县长李上清出席发布会,介绍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苍南自1981年6月建县以来,全县上下始终秉持“苍海纳百川、敢为天下先”的苍南精神,吃改革饭,走创新路,率先实行经济市场化取向改革,相继创造了中国第一座农民城、第一家私人钱庄、第一份股份合作制企业章程、第一家农民包机公司、第一个银行浮动利率等十多个全国改革第一,创造了县一级改革风向标式的辉煌,是民营经济发展先发地区和“温州模式”的重要发祥地。
坚持发展为要、壮大实体 实现了从农业大县到工贸强县
建县初期,苍南工业总产值仅有6000多万元,税收不足1000万元。经过38年的发展,苍南经济规模由小到大,经济实力由弱到强,实现了从农业大县向工贸强县的历史性跨越。全县GDP从1981年的1.8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560.6亿元,财政收入从1532万元增长到62.1亿元,工业总产值从6615万元增加到312.2亿元,分别增长310倍、404倍、471倍。
现有市场主体15万多家,形成了印刷包装、塑料制品、纺织、机械仪表、食品加工等支柱产业,打造了浙福水产城、温州礼品城、浙闽农贸市场等13个亿元以上专业市场,年交易额近150亿元,赢得了“中国印刷城”“中国矿山井巷之乡”等17张“国字号”金名片,2017年起连续3年入选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
坚持城乡并进、协同发展 实现了从基础薄弱到精彩蝶变
建县初期,苍南人均公路里程仅有16厘米,只比一支笔长一点;县城灵溪建成区仅有0.8平方公里,而龙港尚未建镇仅是最初的5个小渔村。经过38年的规划建设,苍南交通网络日趋完善,相继建成104国道、甬台温高速、灵龙大道、灵沙大道等重要交通干线,人均公路里程达到1.2米;拥有全国首个县级高铁始发站,辐射周边县市近300万人口,成为浙南闽东北铁路客运枢纽。
同时,中心城镇的综合承载力和经济辐射力不断增强,龙港、灵溪分列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第17位和第45位。现在,一座极具品质的美丽县城矗立在浙闽省际交界,一座充满活力的新生城市傲立在鳌江流域中心地带。
坚持民生导向、普惠共享 实现了从基本温饱到全面小康
经过38年的发展,苍南各项社会事业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向“丰富多彩”的转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贫困现象全面消除,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全民医保体系基本建成。
县文博馆、县体育馆、百里平水公园等大型公共文体设施、县人民医院、县二医、县三医等综合性医院及苍南中学、龙港高中等现代化学校建成投用,创成了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化先进县、省级体育强县、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县等。
提问环节
苍南投资步伐为何如此急切?
建设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有何举措?
记者:从前年的“百亿”项目集中开工和“百亿”项目集中竣工,到去年的“双百亿”项目集中开竣工,再到今年的“三百亿”重大项目集中开竣工,苍南狠抓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的声势一浪高过一浪。请问投资步伐为何如此急切?这将对苍南未来发展产生哪些深远意义?
苍南县委书记黄荣定:苍南是一个百万人口大县,也是浙江26个加快发展县之一,发展不均衡不充分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发展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因此,苍南发展的每一个进步都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和更多的汗水,苍南要想加快实现“浙江美丽南大门”的美好梦想,必须要以更超常规的举措和干劲,抢抓机遇、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持续掀起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新热潮。
一直以来,我们都把强投资、攻项目作为推动苍南加快发展的落脚点,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理念,坚持工作推进项目化、项目推进时间节点化,按照“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个团队,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方法,重心下移,关口前移,持续开展重大项目责任捆绑攻坚行动。像刚才这位记者同志说的,我们前年举行了百亿重大项目集中竣工仪式;去年“双百亿”,今年又是“三百亿”,三年累计开工91个项目,竣工82个项目,总投资达751.5亿元。可以说是持续掀起重大项目建设的热潮,展现出了蓬勃的发展态势和强力的发展后劲。
接下来,我们将持续深化“项目中心制”,积极谋划、引进、生成、落地一批支撑苍南发展的重大项目,不断掀起“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新热潮。
交通枢纽建设给百姓带来哪些福祉?
记者:苍南在交通建设上一直大手笔不断,苍南动车站也是全国首个动车直通北京的县级始发站。但是,从区位上看,苍南是浙江的“末梢”、福建的“圈外人”,属于“两边靠”,但又“两不靠”。当下,苍南提出要打造浙闽省界交通枢纽的目标,请问底气在哪里?为老百姓带来哪些福祉?
苍南县副县长李上清:苍南地理位置独特,向北融入长三角经济区,向南对接海西经济区。作为两大经济板块的交汇点,我们深刻认识到,坚持交通先行,是苍南对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等国家战略的重要支撑。“十三五”期间,我县坚持“大干交通、干大交通”,计划投资450亿元,建设30多个重点交通项目,加快推进“一空两铁、两高两港两纵、三横八连”的立体交通体系建设,努力打造浙闽省界交通枢纽。
对外交通实现大突破,在改革开放初期,苍南全县仅有公路12条,通车总里程只有150公里。而现在,苍南交通基础设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至2018年底,公路总里程达到1634公里,228国道、104国道改线等对外大通道项目相继建成。特别是甬台温高速复线苍南境段,提前180天实现全线贯通,实现了苍南至省会城市杭州和福州“两小时”交通圈覆盖。同时,苍南也是进京高铁第一县,苍南动车站是上海铁路局管辖内客流量最大的县级站,实际辐射人口达250万人,苍南区域交通核心节点地位日渐凸显。
对内交通实现大改善,先后建成通车灵龙大道、灵沙大道、灵龙快捷道、龙金大道改造等一大批对内交通动脉,打造了县域内45分钟交通圈。苍南汽车北站和龙港客运站正式启用,老百姓出行真正做到了“铁路、公路零换乘,公交、出租无缝对接”,全面形成了辐射全县乃至周边地区的客运班线网络。
记者:苍南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是温州地区山海兼具、黄金海岸线最长、文化底蕴深厚的县域。那么请问,苍南县在推进文旅融合,建设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方面有何独特之举?
苍南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杨德听:苍南之美,不止山海,作为全省首批25家“浙江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单位之一,苍南县高质量推进“浙江山海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把旅游产业打造成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全面打响了“山海苍南”全域旅游品牌。近三年来,全县接待游客总人数均破千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百亿元。
根据全域旅游发展目标,我县编制《苍南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一线一带八区”的全域空间布局,致力于将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进行谋划开发,打造以玉苍山、碗窑、莒溪为轴线的山岳旅游区和以渔寮、炎亭为核心的滨海度假旅游区,初步形成了“山呼海应”的两大特色大板块。此外,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全域旅游入库项目达52个,总投资达207亿元。温德姆、华美达、开元等一批国际品牌酒店先后落户苍南;投资15亿元的半山半岛旅游综合体、投资14亿元的海西国际游艇俱乐部等一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陆续落地开工,建成投产;总投资超30亿元的渔寮、玉苍山、世界矾都等一批高等级景区建设提升工程相继开工竣工。今年,我们将申报国家5A景区1个,力争建成国家4A景区5个、3A景区10个、A级乡村旅游景区80个,全县旅游逐步从“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将旅游产业培育成为苍南百亿支柱产业。
来源:温州商报记者 夏晓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