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法国

百年圣母院劫后余生 全球竞标各界助力修复

article_img

图为火灾前的巴黎圣母院。

【欧洲时报】“众人目光望向教堂顶端,他们见到一片奇特景象。只见最高回廊的顶部,比中央玫瑰花形圆窗更高处,熊熊火焰从两座钟楼中腾起,火星飞旋。这狂乱的大火不时被风一刮,化成一股浓烟。在烈焰底下,在附有三叶草雕饰乌黑闪亮的阴暗栏杆下方,两道雕成怪兽之口的承溜不断喷出铅液,在教堂较低面墙的阴影衬托下,这些银色水柱格外明显。”

--雨果 《巴黎圣母院》

历经浩劫、历史悠久

当地时间4月15日晚,850年历史的巴黎圣母院发生大火,造成尖塔倒塌和部分屋顶塌陷,引发全球关注。坐落于塞纳河西堤岛上的圣母院是一座中世纪的哥德式教堂,1163年开始动工建造,1260年完工,几世纪以来陆续出现重大增建,如今因大火倒塌的尖塔,以及著名的滴水嘴兽,都是19世纪才加上的结构。圣母院历经法国大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等浩劫,每年至少吸引1300万人造访。

article_img

图为4月15日傍晚火灾中的巴黎圣母院。

据法国媒体报道,巴黎圣母院火灾的原因尚不明确,调查已经开始。《费加罗报》称,火灾目前被认为是“非人为”,很可能由于建筑施工引起。因为调查的复杂性和损害程度的广泛性,起火原因目前被巴黎检察院委托给巴黎刑警大队调查。

“圣母院就像一个巨大的火柴盒,”巴黎上诉法院的火灾法医专家Serge Delhaye解释道,“因为教堂框架老旧,木屑与朽木间呈海绵状,因此,一点火花、焊接或短路都可能导致起火,而火源会如炭火一般暗暗燃烧,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内都无法被人发觉。最终蔓延为无法收拾的火灾。”司法专家们下一步必须确定起火点,才能最终确定责任方。

历史久远的木质横梁、石头外墙和高耸的内部,是火势难以控制的主因。专家表示,最大问题在于采用木质横梁施作高耸屋顶的结构。一旦横梁开始着火,石头外墙让外面的消防员更难以接触到火源,石墙也会让高温与浓烟包覆在建物内,不利消防员从内部灌救。圣母院高耸的内部,为火势提供更多的氧气助燃,也对灭火造成挑战。

article_img

图为火灾后的巴黎圣母院。 (图片来源:欧洲时报记者黄冠杰 摄)

“弃卒保车”,主体得保

始建于12世纪的巴黎圣母院在火灾中遭受严重损失,教堂尖顶大部分被烧毁,被称作“森林”的建于13世纪的顶部木质梁柱也毁于一旦。不幸中的大幸是,教堂的主体结构屹立不倒,内部和外部的雕像、绘画和圣坛圣器基本上得到了抢救。

综合法媒报道,圣母院尖顶在15日晚6点20分左右开始起火,6点30分火灾警报鸣响,6点50分,圣母院管理部门发出火灾通报,7时左右消防员赶到现场。火势迅速蔓延,7点45分,《巴黎人报》称,塔尖已经几乎烧毁,随时可能倒塌。5分钟后,该报记录道:“行动失败。消防员一直无法到达建筑着火点。”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得知圣母院火讯后,在个人社交媒体出招建议用空中灭火的方式来处理圣母院大火,但被专家认为是不现实的。巴黎消防部门解释说,哥特式的巴黎圣母院高挑而轻盈,这恰好让它一旦发生火灾就很难扑救。至于空中灭火,考虑到水的分量和低空飞行的难度,6吨水砸下来,威力好比一颗炮弹,一旦将建筑的受力结构打破,就很可能会导致整个建筑物的崩溃,并给周边建筑物带来附带损害。此外,由于火势凶猛,火场上空的空气过于稀薄,也不利于飞行器飞行。

巴黎圣母院着火后,消防队员疏散人群,在现场只留下警察、消防和巴黎圣母院中世纪建筑专家及管理人员。建筑专家负责给消防员提供技术指导,他们最清楚建筑结构,也清楚馆藏文物价值。最终的消防方案是弃卒保车,放弃已经无法拯救的木制屋顶,将所有措施投入到内部结构上,他们重点保障的是正立面南北两个塔楼,三个玫瑰花窗,以及那架大管风琴。特别是在南塔楼上,有重达500公斤的低音大钟,虽然大钟本身青铜材质不易损坏,但它的支撑架如果遭到破坏,大钟坠落,后果不可想象。大管风琴的管理员彻夜未眠指导救援,他在第二天进入现场发现大管风琴完好无损,甚至没有沾染一点水迹,只有些烟灰,不得不说这是个奇迹。

火灾之后,圣母院的建筑保全问题出现三大隐患:教堂内部拱顶,两个钟楼之间的山墙,北部横断面的一个山墙,都引发了专家们不同程度的担忧。文化部长Riester解释道:从周三早上开始,专业公司将派人清理移走内部拱顶的屋架剩余部分以及瓦砾碎块,这将有助于减少拱顶坍塌的危险。而北面墙体最高处上面的一个雕塑也在周二晚间被及时取了下来。移除工作虽然在进行,但两个钟楼之间的山墙依旧有很大问题,这个三角形的部分上面也有一个雕塑,这座雕塑在火灾中劈成了两半,周三将由专业人员尝试把这个雕塑取下来,接下来再一块石头接一块石头地拆卸山墙。

article_img

火灾前巴黎圣母院内景。(图片来源:记者潘越平 摄)

article_img

火灾后巴黎圣母院内景。(图片来源:社交网络)

神父舍身救圣物

巴黎圣母院大火扑灭后,专家正在评估损失,但法国文化部表示,院内最珍贵的文物幸免于难。大火后,圣母院代理主教马塞特(Philippe Marsset)是第一批回到教堂的人员之一。他说,他有如在爆炸现场,圣母院变成了地狱。

巴黎消防队神父福尼耶(Jean-Marc Fournier)被赞为英雄,他不顾自身安危,与消防员一起进入火场,协助抢救出圣物。镇院之宝耶稣荆棘冠和圣路易祭袍都被救出,二者都是无可取代的珍品。其中荆棘王冠据称是当年耶稣被钉上十字架之前,罗马士兵戴在他头上加以戏弄的遗物;而祭袍是“一代明君”路易九世的遗物。祭坛上方的十字架屹立不倒,并未受到破坏。为配合整修计划,圣母院内著名的12门徒雕像以及4座福音传道士雕像,已于一周前搬走,躲过一劫。

2016年11月巴黎巴塔克兰剧院(Bataclan)遭遇恐攻时,福尼耶就在现场协助照料伤者,并为罹难者祷告。

然而,此前存放在尖塔顶端的三件圣物,恐怕已经随着尖塔遭焚而湮灭:一是荆棘王冠上的残片,二是基督教圣徒圣丹尼(Saint-Denis)的遗骨,三是“巴黎守护人”圣热内维也芙(Sainte-Geneviève)的遗骨。

19日起,圣母院内的大型画作被转移到卢浮宫暂存。文化部长表示,这些画作虽然幸免于火灾,但受到烟熏污染,转移到卢浮宫后还将进行除潮处理。

article_img

巴黎消防队神父福尼耶和他救出来的圣物耶稣荆棘冠(右下)。

“命定”的大火?

巴黎圣母院遭烈焰吞噬之际,有人发现,法国文豪雨果(Victor Hugo)在名著《巴黎圣母院》(或译《钟楼怪人》)中,便曾描述圣母院失火场景;而法国16世纪预言家诺斯楚代马斯可能预言过这场灾难。

火灾次日,《巴黎圣母院》登上亚马逊畅销书排行榜之冠。据报道,法语版《巴黎圣母院》成了法国最畅销作品;此外,这本小说的英文版在历史虚构小说2个子类别中也是全球畅销书冠军。同时,迪士尼(Disney)动画电影《巴黎圣母院》也跻身家庭电影类排名的前10名。

雨果1829年开始撰写这部11卷小说,当时圣母院正在崩坏且遭人忽视,但在他眼中却是“雄伟和崇高的建筑物”。雨果笔下的吉普赛美女爱丝梅拉达(Esmeralda)和游唱诗人葛林果(Pierre Gringoire)、圣母院会吏长孚罗洛(Claude Frollo)、尤其是身形佝偻的加西莫多(Quasimodo)之间的悲凄故事,唤醒了法国人对圣母院的注意,也促成了19世纪进行的整修工程。

在这部名著中,雨果写道:“当两道铅液接近地面,扩展成一束束细流,宛如从洒水壶数千细孔喷出的水流。在火焰上方,两座巨大钟楼,一座全黑一座全红,各自的两侧因轮廓鲜明而显而易见。两座钟楼在天空投下庞大阴影,使它们益发显得巍峨。”

圣母院失火后不久,英国占星家亚当斯(Jessica Adams)便指出,这是法国预言家诺斯楚代马斯(Nostradamus)的预言成真。诺斯楚代马斯《百诗集》(The Prophecies)中一篇预言写道:“牧羊座之首,木星和土星,不朽的神,能预期哪些改变?一个冗长世纪过后,邪恶将返回。法国和意大利,你将经历哪些情绪?”亚当斯宣称,从2019年4月15日星盘上的行星和星座位置来看,符合昨天发生的事件。

诺斯楚代马斯是法国16世纪占星家和医生,支持者认为他预言了1666年的伦敦大火和希特勒崛起。但学者指出,诺斯楚代马斯的预言表达方式,让读者能从自身角度和偏见解读。

article_img

火灾后的巴黎圣母院内部一片狼藉。

宗教、政治、文化地位高

巴黎圣母院在十一、十二世纪时原为罗曼风格的教堂,规模不大。1160年始建的大教堂逐渐采用哥特风格,规模明显扩大,到1230年初步建成时,巴黎圣母院长达127米,宽45米,拱高33米,是当时西方基督教世界里最大的教堂。它不仅规模宏伟,而且凝聚了无数艺术家的创作。

虽说法国王室将王陵地选在巴黎北边的圣德尼大教堂,但巴黎圣母院的“政教特征”自有其无与伦比的地位,比如拿破仑一世把当时的教宗请到巴黎主持其登上皇帝宝座的加冕礼,选址就在巴黎圣母院;1944年戴高乐将军凯旋,选择圣母院庆祝巴黎解放;1996年法国总统密特朗的葬礼也在此举行,应邀出席的有60多国领导人。

然而,巴黎圣母院之所以名闻遐迩,不仅因为它是已经延续了800多年的重要文物,还因为它蒙上了瑰丽的“神话色彩”:雨果的神来之笔使它成为超越宗教、超越时代、歌颂人性的文化象征,这一现代神话又由于同名电影、歌剧和各种艺术作品的颂扬而经久不衰,巴黎圣母院也因此成为全世界不同信仰、不同文化的亿万人的“朝圣地”。

1831年问世的名著《巴黎圣母院》不仅颂扬了自然美与心灵美的奇妙结合,而且开创了文物保护的先河。在法国大革命和之后发生的多起革命掀起的怒潮以及形形色色“与时俱进的新潮”中,教堂和许多建筑也成为“扫四旧”或“更新”的对象,教皇宫和巴黎圣母院也未能幸免,比如大部分教皇都成了无头雕像,而巴黎圣母院让“钟楼怪人”如鱼得水的那些钟也只剩硕果仅存的一枚。据历史学家描述,拿破仑一世举办加冕礼时,曾下令在教堂内悬挂巨幅锦幡以掩盖圣母院的破败迹象。雨果倡导的心灵美和艺术美唤起了世人对保护古建筑、尤其是教堂的关注,不久后法国开始从政府层面制定保护文物的政策,使之成为法国的一个优秀传统。

article_img

巴黎圣母院之所以名闻遐迩,不仅因为它的历史,更是因为雨果的名著《巴黎圣母院》使它成为亿万人的“朝圣之地”。

全球竞图,一切皆有可能

article_img

法国总理菲利普4月17日宣布为重建巴黎圣母院将举办国际建筑竞图。

致力于历史古迹数字化工作的“图像与文化遗产艺术”企业创始人Ga.l Hamon认为,在如今的技术手段下,巴黎圣母院有可能得到原样重建。据Hamon介绍,巴黎圣母院的建筑应该已经相当一部分进行了“数字化”,但具体比例目前还不得而知,需要几天时间来汇总。他特别提到,美国学者Andrew Tallon曾经在2013年对圣母院进行了详细扫描,以便了解它的建筑结构。

article_img

巴黎圣母院结构图。

针对外界最为关注的问题——是否能够重建一个和今天一模一样的圣母院?Hamon做出肯定答复,他认为,我们已经拥有技术手段,可以做到原样重建。技术专家可以和木匠、屋顶维修工、石匠、建筑师等不同行业人士通力合作。但Hamon同时警告说,这项重建工作将旷日持久,可能长达50到100年,不能操之过急。

排除了技术难题,那就看法国人如何选择了。重建尖塔要仿效古迹,还是重新制作现代作品?艺术史学者Alexandre Gady认为,所有选项都可能,制作21世纪的尖塔也并非不合理,鲁昂大教堂就已经有铸铁尖塔了。

火灾摧毁了建于1220年到1240年的屋梁,它也是巴黎最古老的屋梁之一,使用了1300棵橡树,被昵称为“森林”。含铅屋顶也被大火融化。法国安盟保险集团(Groupama)宣布将从其诺曼底森林资源中贡献1300棵橡树,用来“重建大教堂的构架”。但问题是木材极易燃,圣母院曾经为了保护屋架而禁止在周围使用电气用品。因此,未来不排除改用混凝土或金属重建屋架。

4月17日,法国政府每周三的部长例会循例举行,重点是讨论圣母院整修。会后,总理菲利普宣布,为重建毁于火灾的巴黎圣母院尖塔,将举办国际建筑竞图,目标是赋予圣母院一座符合当代技术和要素的新尖塔。菲利普称,政府将在下周的部长会议提出草案,用法律架构来规范为圣母院重建的全国募款,保证每一分钱都会用在重建,不移为他用。据透露,草案规定,以重建圣母院为用途的个人捐款可获特别减税。

各界慰问捐款,巨贾拒绝减税优惠

巴黎圣母院遭逢火灾之后次日,全球政要的慰问信息如潮水般涌向法国,其中包括教宗方济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和众多欧洲国家领导人。据法新社报道,法国和外国的一些富豪以及以奢侈品业为首的一些大企业,4月16日宣布捐献数亿欧元重建巴黎圣母院大教堂。

截至4月17日,巴黎圣母院重建的捐赠款项已经超过8.45亿欧元。除了企业,众多集资项目也发起个人网上捐款活动。

然而巨富与企业的捐赠行为招致法国总工会和左派政党的谴责,批评声称捐款行为“同时也展现出法国的不平等”,“不可以让保存法国历史遗产的捐款活动变成某些人粉饰形象的公关行动”,同时揭露这些企业和个人的重大目的在于避税。根据法国阿盖龙法(2003年),法国企业可以在捐赠,慈善行为之后,获得同等金额60%的减税额度。

17日,捐赠1亿欧元的皮诺家族宣布,决定拒绝捐款后的减税政策。

article_img

圆明园就圣母院大火发文

article_img

圆明园遗址公园微博发表文章为巴黎圣母院大火扼腕惋惜。(本文图片除标注外均自《欧洲时报》)

全球拥有850年历史的圣母院遭遇大火而扼腕,不少中国网民也留言表示惋惜。同时,也有一些中国网民重提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抢掠圆明园一事。中国中央电视台就此评论说,因为某些历史情结将仇恨发泄在无辜上是狭隘的,更是可怜和可悲的。“今天的我们应该记住耻辱,但应放下仇恨,以和合世界、天下一家的胸怀感同身受,让人类真正成为守望相助的命运共同体”。

16日下午,@圆明园遗址公园微博发表题为《文明,不能承受之殇》的文章:“159年前,英法联军抢劫并火烧圆明园后,谴责最深的是个法国人,而这个人就是《巴黎圣母院》的作者维克多.雨果。

雨果说:有一天有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打劫,一个放火……他们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

而现在,因雨果名著而闻名天下的巴黎圣母院也遭受了烈焰之苦。

这场大火让人不自觉想到中国文化曾经历的磨难,曾经那场烧了三天三夜的大火,万园之园留下的灰烬,是中国历史耻辱柱上最疼的一根钉……”

文章写道:“这一刻的中国人,怎能不想起,背负了一百多年圆明园烧毁的心灵创伤,何其艰难、何其罔然,可惜圣母院,可惜圆明园,文化不应该这样毁灭,更不应该人为践踏……衷心祈愿文物都能够远离灾难,代代传承。”

(编辑:李璟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