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温州

“幸福一家”的幸福生活:瑞安这对夫妻十三年领养了二十五个孩子

温州网讯  “云云,过来吃饭了。”随着“母亲”戴其丽的一声呼唤,两个孩子很自觉地去洗手,然后拿碗筷打饭。菜很丰盛,有红烧鱼、白灼虾、丸子豆腐汤、干炒扁豆……戴其丽、她婆婆及两个孩子边吃边聊学校的事。

这是11月11日中午,发生在瑞安市塘下镇“幸福一家”的日常一幕,很平淡也很温馨。

“幸福一家”是虞海河和妻子戴其丽一起办的。2007年8月30日,在瑞安市慈善总会等相关单位的协助下,经民政部门批准,“幸福一家”成立了。13年来,他们先后领养了25个孩子。如今,不少孩子已经长大成人,毕业工作,结婚生子,有了自己的生活。

article_img

11月11日中午,在瑞安“幸福一家”,孩子们放学回家,戴其丽给她们做好了一桌丰盛的午饭。

“幸福一家”的初心

“做公益有很多方式。直接送钱资助这些孩子也许能改善他们一时的生活,我却更想给他们家的温暖,一个健康长大的舒适环境。” 虞海河的这番话,道出了“幸福一家”的初心。

小时候,虞海河是一个苦孩子。3岁,父亲养蜂亏了钱,贫困的家庭濒临经济绝境;4岁,一家人住进了由猪圈改建的石屋;14岁,父亲因病过世,他辍学去学木工,帮助母亲扛起家庭的重担。他了解贫困孩子内心的渴望,所以想给孩子们更好的生活,真正地帮助这些孩子。

2007年,虞海河盖了一幢7层的房子,领养了8个从山沟沟里走出的孩子,带着妻儿一起住进了这个名叫“幸福一家”的楼房。他为孩子们购置了干净的床铺、整洁的桌椅,布置了一个装有电视机和电脑的活动室,还特地请了一名退休教师辅导孩子们的功课,和一名阿姨照顾他们的生活。

“幸福一家”的滋味

联系上虞海河的时候,他正好在重庆。为了照顾这个“家”,他经常要两头跑。于是,照顾孩子们的责任,更多落在了戴其丽身上。

现在,住在这里的共有5个孩子,2个女生3个男生。周末的时候,戴其丽会带着孩子们去附近的景点玩,也会带着他们逛商场,买买需要的东西。出差在外的虞海河总会打电话回来,了解孩子们的情况。“我其实最担心的是他们上下学的安全问题。塘下来往车辆多,就怕孩子们顽皮走到路中间,出什么意外。”虞海河在电话中不忘叮嘱孩子要注意安全。

照顾年龄不同、家庭不同的孩子是件辛苦的事情。

“幸福一家”创办的那一年,戴其丽刚生了二孩。虞海河让10岁的大儿子长期寄宿在学校,自己和戴其丽在工厂和“幸福一家”之间来回跑。孩子们刚开始共同生活时,常常争吵、打架,虞海河不停地在中间调和,常常凌晨两三点钟还得保持高度“警觉”。

article_img

“幸福一家”十年间,虞海河和妻子戴其丽与孩子们幸福生活的记录。(资料图)

“幸福一家”的精神

有的孩子习惯不好,没法改,怎么办?虞海河便和监护人商量,一起“演戏”:他告诉孩子,如果这个习惯再不改的话,就不能在“幸福一家”生活了。一开始,孩子满不在乎,直到他真的把孩子送回去,孩子才意识到是动真格了。于是在自己家待了几天重新回来以后,孩子的习惯就慢慢变好了。

为了照顾这些孩子,虞海河70多岁的母亲也没闲着,忙进忙出。今年,她在家晕倒了,医生诊断是过度劳累。“我妈晕倒,我挺心疼的。但是这件事,我还是要一直坚持下去的。” 虞海河说,这几年,“幸福一家”有孩子因考上大学、家中生活改善等原因而离开,但只要有名额空余出来,他就到山区寻找贫困儿童补充进来。坚持了13年,他们比以前更有经验了,也更加懂得怎么和孩子们相处。

虞海河说:“‘幸福一家’是我们一生的事业。我们做不动了,就交给孩子们继续下去。我希望能通过言传身教,让下一代传承‘幸福一家’的这种精神,成为虞家的‘传家宝’。”

“幸福一家”的幸福

在“幸福一家”,沿着楼梯一路走上去,总让人忍不住驻足:墙壁上贴着很多孩子玩乐的照片,有做游戏的、有健身的、有聚餐的;也有“幸福一家”受到各界关注的荣誉、照片。

二楼是一个大的活动室,孩子们可以在这里看书、玩架子鼓、写大字,边上的书柜里摆满了书,按照文学典籍、瑞安古韵、社会百态等分门别类。戴其丽说,这些书,有的是以前的孩子留下来的,有的是爱心人士送的,还有的是夫妻俩根据孩子们的需求购置的。三楼则有很多展示柜,最醒目的莫过于孩子们的奖状。每一张都用塑封袋装起来,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这是孩子们的荣誉,也是夫妻俩的荣耀。

“过几天,有几个孩子要回来看我们。” 戴其丽开心地说,“只要打个电话说,‘阿姨,我和谁谁这星期回家’,我就赶紧多准备几个菜,等他们来了炒起来给他们吃。大家坐下来一起聊天,家里就很热闹。”离开“幸福之家”的孩子,经常把这里当做一个聚会的点,几乎每个月都有孩子回来看一看。说起这些,戴其丽眼里满是笑意。

数说幸福瑞安

近日,中央文明办公布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入选城市名单和复查确认保留荣誉称号的前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瑞安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瑞安创新未成年人德育特色品牌,做优做强双休日快乐学堂、“春泥计划”暑期快乐营等品牌项目,至今已吸引40余万人次青少年参加活动;建成28所乡村(城市)学校少年宫,实现所有乡镇(街道)全覆盖。

扩大和加强道德典型的优待范围和优待力度,在温州市首推道德模范创业贷款工程,发放“道德信贷”8000余万元,累计获评市级以上各类道德典型250余例。

建成全国首个国旗教育馆,全市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297家,社区文化家园46家、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23家、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520家、城市书房(百姓书屋)30家。

来源:温州都市报

记者 占昭昭/文 姚卡/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