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华人

高中出国如何应对跨文化挑战?

article_img

图为日前在启德教育集团举行的教育展上,家长在现场咨询。

article_img

沈丹亚婷代表国际学生讲话
“有位在美国读书的中国小留学生周末应邀到老师家做客,国内的父母知道有这么关心孩子的老师特别高兴,于是吩咐他去做客时带上一盒茶叶。按照国内的习惯,一般不会给主人讲带了什么礼物,多是进门后悄悄把礼物放在门口附近的桌子上。这位老师虽然看见桌子上的包裹,但并不知是送给他的礼物。结果临走时,老师吩咐学生别忘带走他的东西。该学生以为老师不喜欢他带来的礼物,就把带去的礼物又带回来了。”这是美国威斯康星国际学院院长孙建国讲的一个故事,从中折射的是中国留学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面临的“理解差异”。
自2012年威斯康星国际学院创立以来,服务了近几百名中国小留学生,和这些学生非常熟悉的孙建国认为,无论小留学生的背景和语言程度如何,他们仍然会遇到诸如饮食、教育体系不同等挑战,但最大的挑战还是跨文化适应,“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从跨文化适应到寻找自我
日前,启德教育在北京发布《中国学生低龄留学白皮书——高中篇》,调查显示,有逾五成的学生担心自己“难以适应当地生活”,逾四成的学生担心自己“语言沟通不畅”。
“刚到美国时只能听懂1/3,和当地人无法正常沟通。”正在美国马丁路德高中读10年级的徐嘉阳回想自己刚到美国的情景,直言“那时候感到很寂寞,也很苦恼。” 即使她后来渐渐适应了,“也需要熟悉当地的文化、宗教等,有时候还是会担心行为是否合适”。
在徐嘉阳看来,跨文化适应还包括饮食文化。“在美国,汉堡、薯条、牛排比较热门,但我非常不喜欢吃。幸运的是,学校专门为我们请了一个中国厨师做中餐。”
同在美国读高中的沈丹亚婷,来到美国感受到的不一样是“成绩的好坏并不能定义一个在校生的全部”。她清晰地记得,一次学校举行学生会主席选举,“候选人里面有上课天天睡觉的,也有天天捧着书学习的”。让她意想不到的是,最后当选的是“天天上课睡觉的一名同学”,但这名同学以出色的工作表现和责任心赢得了大家的信任。这件事给在国内做过班长和学生会主席的沈丹亚婷带来很不一样的感受。“从此我也开始像完成游戏中的任务一样过关斩将,比如去跨越能力值、受欢迎度、社区交流度等关卡,在这个过程中,我好像可以慢慢回答‘18岁的我是谁’这个问题了。”
适应度高中生好于本科生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由启德发布的《中国学生低龄留学白皮书——高中篇》显示,虽然对于出国读高中的学生来说,15岁左右就要离家到海外学习,对于家庭的依赖感比本科及研究生出国的孩子更强,超过八成的意向出国读高中学生表示希望家长陪读。但调查数据显示了另一种趋势,相比于该教育集团在2015年进行的针对本科生的海外生活适应调查,出国读高中的学生除在日常生活适应方面得分低于本科生之外,在人际交往适应、学业适应、价值观适应以及语言适应方面,均好于本科生。
就此,启德教育集团相关专家表示,年龄越小越易完成跨文化适应,这成为很多中国家庭选择把孩子早点送出国读书的动因之一。
来自天津的王梅(化名)在儿子高中时就送他到英国一所男校读书,“儿子适应得还不错,虽然在学期期间,我也会去陪读,但主要是周末陪他聊聊天,大部分时间,是他自己在学校里处理人际交往等相关事情。”让王梅欣慰的是,去年孩子已成功申请到英国的顶尖名校。
沈丹亚婷在最初的理念和文化冲击之后,开始学会享受过程。“我开始热爱各种经历,无论好与不好。我热爱与陌生人举杯畅聊的下午,也期待与好朋友相聚,更享受这种漂泊。我觉得,这就是我的光辉岁月。”
但数据走向并不能覆盖每个选择高中出国的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也并非一蹴而就。相关留学专家表示,小留学生离开家长和熟悉的同学朋友,一人在外难免有孤独感。为此,家长可以在考察周全的前提下,为孩子选择寄宿家庭。因寄宿家庭大多是当地人,对于学生了解当地社会与文化和融入环境会有一定帮助,也会缓解留学生的孤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