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20),欧盟议会下属的国际贸易委员会以33票通过、3票反对、2票弃权通过了一项反倾销法案,该法案将更新现有的欧盟反倾销法律规定,即对他国出口欧盟、并“具有倾销性质”的商品做出新的定义标准,其中主要针对目标便是中国出口欧盟的廉价商品。

■ “以中国为首的外国企业”被盯上
“此法案的目的是为保护欧洲中小企业的利益。这一举措并非是要建立贸易壁垒,而是为了保证欧洲企业在与以中国为首的外国企业竞争时处于同等的地位,避免它们在不正当竞争中遭受损害。其中,欧洲手工业的核心——‘意大利制造’尤其是值得我们保护的对象”,欧盟议会主席Antonio Tajani称。

(欧盟议会主席Antonio Tajani)
欧盟议会议员Salvatore Cicu称:“建立更清晰、更严格的反倾销法规,目的是保护我们的公民免受全球化带来的消极影响。”目前,中国是继美国之后,欧盟的第二大贸易合作伙伴,面对这一事实,Cicu认为“此项举措并非出自贸易保护主义,而是为了使中欧贸易中两国企业能处于平等地位。”
■ “反倾销法案”背后:实因担忧中国将获市场经济地位
长期以来,中国出口商品一直被欧盟列为“倾销性商品”。欧盟认为,当一个外国企业能以超出常态的低价出口本国商品,往往得益于国家介入并扶持生产,且在一些情况下,无视环境法规和劳动者权利也是企业获得低成本的重要途径。
当价格低廉的中国商品大量涌入欧洲市场时,价格较高的欧洲商品就无可避免地将面临巨大冲击,众多欧洲中小企业因此而难以为继。因此,中国商品素来被冠以“倾销”、“不正当竞争”的名号,贸易争端则成为横在中欧关系间的一根硬刺。

《24小时太阳报》分析称,此次欧盟进行反倾销法案改革的背后,其实是在为中国未来几年将获市场经济地位而早做防备。
中国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时,便得到了“从2016年12月起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的承诺。报道称,该地位一旦确立,即意味着中国在出口贸易中可免交高额惩罚性关税。因此,欧盟如今急需构筑防御机制,以应对中国廉价的进口商品。
本月初,中国总理李克强在参加中欧领导人峰会时,这一问题便已成为双方关注的焦点。峰会上,李克强呼吁欧盟履行世贸组织协议规定的“国际义务”,即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 中国商品出口关税或将再提高
《晚邮报》指出,此次“反倾销”改革法案提出了新的关税衡量标准,即当欧盟对某一国家或产业出口商品征收关税时,应考虑到原产国是否遵守国际上对劳工、税收、环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其次,对“具有倾销性质”的出口商品的界定,应参照该商品在国际上普遍的价格和成本。
对于一直被欧洲视作“倾销性商品”出口大户的华商而言,此次反倾销法案恐将对他们带来极大的伤害。

此外,该法案还提出,在发生不正当竞争的贸易诉讼时,欧洲企业将不再承担举证责任,而是由外国出口方对诉讼事实进行反驳举证。
不知这是否意味着,万一欧洲商家对中国商家提起诉讼了,“找事儿”的一方不需费什么功夫收集证据,反而是被告的中国商家还得花时间花心思给出反驳证据,以证清白?
■ 德、法、意3国对反倾销法案最为支持
7月,欧洲议会将在斯特拉斯堡举行的例会上对该法案再次进行投票表决,届时,欧洲理事会将在这一问题上表明最终立场。法案一旦正式通过,再接下来,欧委会、欧洲理事会、欧洲议会就将展开三方讨论,在听取各国意见的基础上商议出法案的最终版本。
尽管目前这一反倾销法案尚未“落槌”,但形势也着实不容乐观。报道称,此反倾销法案改革一经提出,便受到欧洲企业家们的极大欢迎。其中,德国、法国和意大利对此改革最为支持。
(意烩原创,翻译:虹雨,编辑:华嘉颜,新闻来源:《晚邮报》、《24小时太阳报》、中新网、teleborsa网,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