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日,中国"呼伦湖"号综合补给舰入役。这艘曾被军迷们称为901型综合补给舰的"航母奶妈",让中国一跃成为了世界上设计、建造补给舰的强国。不过中国补给舰的发展既不是一直位居前列,也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满艰辛的发展之路。
近海防御:一片空白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对于补给舰没有需求,原因有两点。
第一,中国海军的主要任务限制了海军的活动范围,使得发展补给舰没有实际意义。此时的中国海军的主要作战任务是,海岸线防御、海岛补给运输近岸航线维护。根据此作战任务,中国海军制定了"近岸防御",同时技术装备也已"飞、潜、快"为主。水面舰艇大多以自持力在15-45天的中型军舰,以及自持力在3-7天的快艇为主。由于活动范围在中国海岸线50海里以内,所以这些舰艇可以依托沿海基地和岛礁进行补给。所以,此时的中国根本不需要补给舰。
中国海军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一支以“近海防御”为主的“黄水海军”
第二,发展综合补给舰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以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和技术条件,根本无力设计和建造如此大型的战舰。且不说综合补给舰上万吨的排水量,对于当时的中国的工业制造能力已经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就是舰上舱室安排,电缆的铺设都是很难完成的工程,毕竟一艘综合补给舰需要的舱室数以百计,而铺设的电缆长度也达到了数百公里。
所以,受制于技术和工业制造能力,同时中国海军又没有迫切的需求,所以在中国海军序列中长期缺少综合补给舰。
初探远海:顺势发展
到了1980年代,中国海军的主要任务依然是执行"近海防御"战略。但是,此时中国已经有了走出去的意愿和任务。
1980年,中国"东风5"洲际导弹将进行全程飞行试验,。导弹飞行距离将达到9070公里。为此了执行试验测量,打捞回收和护航任务,中国组建了包括驱逐舰、测量船在内的多达18艘舰船的海上编队。此次远航往返距离达到14000海里,海上活动时间超过36天。对于测控船队而言,已经超出了其自持力的极限。所以,必须发展补给舰,才能保障海上编队顺利执行此次远洋任务。
于是,中国紧急研制了905型"太仓"级(北约代号"福清"级)综合补给舰。该舰长168.2米,宽21.8米,吃水12米,满载排水量21740吨;一台柴油发动机,总功率15000马力,单轴推进,18.5节;续航力18000海里,自持力90昼夜。该舰拥有4座油水补给站,2个干货补给站,设计有直升机平台,不过没有设计直升机机库。该舰的最大载重量为15230吨,可携带10550船用燃料,1000吨轻柴油,200吨补给水,200吨淡水河50吨食物。
882"鄱阳湖"号(曾用弦号X615、R327、东运615丰仓号)
不过,这型部综合补给舰仅仅建造了两艘,分别是882"鄱阳湖"号(曾用弦号X615、R327、东运615丰仓号)和881"洪泽湖"号补给舰(曾用名"太仓"号,舷号北运575)。因为,在执行完此次远洋任务之后,中国海军再次回归到黄水海军的角色。除了几次远洋出访之外,再无用武之地。
不过,在1988年南沙海战之后,中国海军控制了南海多个岛礁,并在这些岛礁建立了科考站和高脚屋哨所。这些岛礁由于距离大陆很远,同时也没有专用的码头供舰船停靠。所以,中国又研制了两艘904型岛礁补给舰。这两艘补给舰搭载四艘机械化登陆艇,同时还能搭载直升机,具有良好的对无港口岛屿进行补给的能力,以及一定的垂直补给能力。904型岛礁补给舰,同样也只建造了两艘,分别是舷号883的"阳澄湖"号(北约称"大运"级曾用名"南运951")和舷号884的"镜泊湖"号(曾用名"南运952")。不过这两艘军舰最为著名的是"镜泊湖"号,原因竟然是被零时调用给渔政部门,当时的舷号是"渔政21"。
舷号883的"阳澄湖"号(北约称"大运"级曾用名"南运951")和舷号884的"镜泊湖"号(曾用名"南运952")
1980年代的中国海军,依然是一直不折不扣的"黄水海军",但是根据上级任务,顺势而为的建造了两型四艘补给舰。
驶向远海:快速发展
1990年代到21世纪的头十年,中国经济的突飞猛进,对于海洋也愈加依赖。此时,中国海军驶向远海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中国海军想要驶向远海,不仅要大力发展驱逐舰和护卫舰这种作战舰艇,更需要发展大型综合补给舰。不过此时,中国想要自行设计和建造更大、更先机的综合补给舰方面也存在着诸多技术瓶颈。此时,恰逢苏联解体,由于缺乏资金投入,许多"独联体"国家正在建造和即将建造完成的大量的武器装备亟待处理变现。中国的技术需求与"独联体"国家对资金的渴望,最终让乌克兰赫尔松造船厂1990年建造的一艘专供航母编队使用的远洋油船,在1992年11月被卖到了中国。
"青海湖"号(北约称"南仓"级,曾用名南运953,"南仓"号)
以这艘"半拉子工程"为基础,再加乌克兰购买的设计图纸和从俄罗斯购买的子系统。中国最终建造起了一艘满载排水量37000吨的远洋综合补给舰,908型综合补给舰"青海湖"号(北约称"南仓"级,曾用名南运953,"南仓"号)。通过对"青海湖"的建造,中国在获得了一条对于海军当时来说最大的补给舰之外,更对苏联舰队补给舰的设计原则、核心技术、重要子系统、船体布局等重要参数形成充分的理解。
"青海湖"的经验,再结合为泰国建造"锡米兰"号综合补给舰的经验,中国开始建造第二代综合补给舰。由于有了足够的技术和经验积累,这型被称为903型的综合补给舰在2002年开工,2003年下水,2004年服役。这个速度与此时中国海军法发展的速度非常吻合,在海军舰艇"下饺子"的时代,各种舰艇不断改进的时代。903型补给舰也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研制出了更新型的903A型综合补给舰,903/903A已经建成服役8艘。这些补给舰不仅协助中国海军驶向远海,在索马里护航任务中居功至伟,在多次出访任务中兢兢业业。
903型补给舰
可以说,903/903A系列远洋补给舰成为目前中国海军执行远洋任务的中坚力量。同样,对于海洋利益越来越重视的中国,对于岛礁的建设和发展的重视程度也没有丝毫减弱。虽然如今的中国南海岛礁建设喜人,但是专职的岛礁补给舰必不可少。于是在904型岛礁补给舰的基础上,中国有先后改进而出904A型和904B型岛礁补给舰。对于维护中国海疆和领海主权,这两型岛礁补给舰将发挥出巨大作用。
中国海军驶向了远海,综合补给舰在质量上、数量上都有了巨大发展。但是,依然吨位大的速度慢,速度稍快的吨位小,虽然目前可以执行相关的远洋任务,但是距离中国海军建立真正的蓝水海军还存在巨大差距。
傲笑远海:更上一层楼
经历了20年的快速发展期,中国海军在作战舰艇层面上已经是一支不容置疑的蓝水海军,那么想要在成为一支真真意义上的蓝水不仅需要战略、战术方面的调整,更需要更大、更快、更先进的补给舰为未来的"航母编队"作为后勤保障。
所以,中国进一步研制出了901型"呼伦湖"号大型远洋综合补给舰。此时,研制901型补给舰似乎是水到渠成。首先,中国的海洋利益需要中国海军不仅能驶向远海,更要在远海"站得住脚,扎得下根";其次,中国海军在装备数量上和质量上同样有能力维护中国的海外利益;第三,就是经过近30年的技术积累,中国在建造大型补给舰的条件已经成熟。
901型综合补给舰“呼伦湖”号
当然这种成熟,包含多个方面的意思。首先,综合补给舰尤其是大型远洋综合补给舰的设计能力成熟,建造工艺成熟。其次,关键的核心技术已经成熟。多年来一直困扰中国舰艇发展的动力问题得以解决,中国的燃气轮机早已满足中国军舰生产的需要,柴油机甚至已经开始销往俄罗斯。除了动力系统之外,大型补给舰最关键的补给站设备技术中国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这种专门负责为舰艇补给油料、淡水、食物以及其他物品等液货和干货补给的设备,由于研制成本高、难度大,全球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掌握全部技术。
正因为技术和工业的成熟,中国的901型综合补给舰的建造周期并不长,就交付了海军。当然,作为航速达到25节的快速补给舰,901型目前仅有一艘"呼伦湖"号。不过随着中国海军002型航母的下水,003型航母初露端倪,以及055万吨大驱的下水,未来对于901型综合补给舰的需求将与日俱增。
未来,当中国海军的航母编队在远海航行之时,相信会有更多的901型综合补给舰,甚至比901型更为先进的综合补给舰为中国海军提供充足的物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