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成为了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日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地区到全国各地的发展过程。
又有人说,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但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还有一说是,隋炀帝色迷心窍,欲娶自己的妹妹。妹妹硬扭不过,假托除非正月十五出现繁星满地的奇迹,才可成婚。隋炀帝下令京城四周百姓到十五日晚每户燃灯火,违令者斩。至十五日晚,妹妹登楼见满地都是灯火,误以为真是繁星落地,纵身投河自尽。为了纪念这位不甘凌辱的女子,民间百姓便每逢正月十五都燃起灯火。
也有人说,元宵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赏花灯的机会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所以元宵节也可以说是“中国情人节”。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时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主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定情。此为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