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法国

英媒解密马克龙的“法国魅力”:能够诱惑所有人

【欧洲时报申忻编译报道】年轻的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Emmanuel Macron)近日抵达英国进行脱欧对话。他的目的是什么?对于一个显然能够诱惑所有人的马克龙来说,特雷莎·梅是否一样会被他迷倒?

article_img

图为马克龙2017年4月在庆祝进入大选第二轮的集会上。(图片来源:中新社)

新星冉起 马克龙像是一位操纵大师

最近,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在英国脱欧谈判中化身成英国最顽固的敌人。“(欧盟)需要避免分歧,并维护集体利益。”在英国《电讯报》专访中,马克龙说道,“在谈判中,每个人都想分得利益。(但是)如果我们这么做,很有可能致欧盟于不利处境,这也会直接影响到我们。”

法国新总统传递出的消息不能更加明晰了:如果想在贸易谈判中战胜英国,法国、德国和其他25 个国家一定要团结起来。引用一句一群(虚构的)法国英雄在对战无情敌人时说的座右铭,这便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该句出自法国作家大仲马的知名小说《三个火枪手》)。他在本周英法峰会时会见特雷莎·梅。任何人都不应低估马克龙得到他想要东西时的决心。毕竟,几年前,或许他在法国并不知名,但是现在是他掌管整个国家。

但是这个给英国脱欧带来麻烦的人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而他又因何成功?

一段关于两年前, 时任总统奥朗德(Francois Hollande)政府经济部长的马克龙在出席一场外国商人聚会时的描述可以带来一些启示——出自一位法国高级官员兼马克龙的顾问。据这位官员回忆,那些大企业首脑在等待会议开始时交头接耳,对这位年轻的政客(指马)表示怀疑,而马克龙当时正在努力通过国民议会进行温和的制度改革,议会中的一位反对者甚至称他为“讨厌鬼”。

而当马克龙出现在会场时,情况完全出乎意料。“他似乎挺迷人。”这位官员继续道,“他们都发现自己被他吸引,就像飞蛾扑火一样。”这位官员形容,他像是在看一位操纵大师工作。一个接一个,那些精明的决策者在这位似乎对他们兴致盎然的“小鲜肉”部长面前态度逐渐融化。“他非常聪明。但最重要的是,他是位诱惑者。而且他目的性明确,他的个人魅力能帮他达成所愿。雄辩和权威是一回事,诱惑力才是他政治生涯的最大特点。

加入财政监察部 成为世界俱乐部成员

这位最具吸引力的法国新总统去年12月21 日才过完40 岁生日,在他面前,其它政治势力都“弱爆了”。据政府新闻发言人、马克龙所属的共和国前进党(REM)现任党首克里斯多夫·卡斯塔内(ChristopheCastaner)透露,他们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被形容成“爱”。这种英雄式崇拜与奥朗德任职期间所受的侮辱和无比不得人心相比,有很大不同。

然而在马克龙成为总统的20 年前,还有另外一个版本的“爱的故事”。从他离开大学校园开始,马克龙爱上了法国政治和权力的隐秘世界,那是一个几乎不为外界所知的圈子。

事实是,一开始他的身边就围绕着一群精英人士和大量隐蔽的派系,同时,他接受他们的指导,这些人一直梦想有一天可以发动一场革命去扼杀法国经济的官僚愚钝。没有这些人,他不可能有这么惊人的崛起。如今,马克龙走马上任,胜利也属于这些人。马克龙在自传《革命》(Revolution)中写道:“我们从各自的老师身边学习,成为各样的人。”

1944 年9 月2 日, 在巴黎纳粹军队投降后的8 天,一名人脉很广的记者,同时也是一名抵抗者——乔治斯·贝哈勒德- 盖林(Georges Bérard-Quélin)萌生了一个想法。在法国首都的废墟间,他决定创建一个有能力重塑国家命运的团体。该团体的成员不仅包括政治家,还有工业家、官员、律师。你的政治背景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其成员将代表国家精英,有机会消除隔阂,并破坏政党分歧。

所以,世界俱乐部(Le Siècle)就这样诞生了。该组织第一任主席是一位伯爵的儿子,他们的家族在索姆拥有一座庄园。但是,更重要的是,卢旺库尔(Louvencourt)伯爵的儿子是名财政监察员——这是当时法国公共生活中最有影响力的工作之一。自从1944年以来,无一例外,所有的监察员都是世界俱乐部成员。

2004 年,当马克龙完成他在名校法国国立行政学院(ENA)的学业之后,他决定加入财政监察部。如同其他人一般,马克龙也是世界俱乐部成员。

article_img

图为2017年5月当选法国史上最年轻的总统之后,马克龙和妻子布丽吉特(最右)在巴黎卢浮宫前举行的庆祝胜选集会上向支持者们挥手致意。(图片来源:中新社)

是左派 也是右派 尝试走中间道路

欢迎马克龙加入世界俱乐部晚宴(该晚宴每月在一家位于圣奥诺雷路的私人俱乐部举行,距总统府仅一步之遥)的成员也包括他的第一任老板——让- 皮埃尔·朱耶(Jean-Pierre Jouyet),是他把马克龙招入监察部门的。他也是马克龙榜样的原型——他从一名商人变成了公务员、从政人士,之后再回归。于朱耶而言,意识形态没有政治障碍。他的家庭支持右派,而他也服务于右翼总统雅克·希拉克(Jacques Chirac)和尼古拉斯·萨科齐(Nicolas Sarkozy)。后来,他成为法国左翼社会党奥朗德的幕僚长,同时,也是亲密伙伴。以左派身份,他与法国上层社会联姻也是水到渠成之事——他的妻子布里奇特·泰坦瑞(Brigitte Taittinger)是豪门千金,泰坦瑞家族以生产香槟酒闻名。但在法国这样一个社会保守的国家,他这样忽左忽右的身份却令他的岳父感到迷茫。2007 年,皮埃尔·泰坦瑞(Pierre Taittinger)曾说:“我的女婿到底是左翼还是右翼?”

马克龙自传作者亚当·普洛赖特(AdamPlowright)表示, “马克龙的崛起源于4、5位关键人物,朱耶便是其中之一。”现年63岁的法国驻英大使和马克龙一样,眼中闪烁着魅力和热情,他表示,在新总统任期中,担任如此重要的角色是“十分棒的”。在他可以俯瞰海德公园的办公室里,他表示这番话不是虚言而是事实。“我和马克龙总统共事过很多次,因为毕竟我们从2005 年就认识彼此了。当我在萨科齐政府任职时,我经常给予马克龙一些建议,无论是个人还是在他处理公务方面。在2010 年,我建议奥朗德吸纳马克龙,后来马克龙便去了爱丽舍宫(意为马克龙成为奥朗德部下工作人员)。

对于马克龙而言最重要的或许是,朱耶代表了一种超越党派界限的政治。“在某些时候,我站在左派这边。”朱耶说道,“但是在经济、商业方面,我却是个改革主义者,支持商业事业,所以我又是右派。你或许认为我是一个法国中立议员。所以早在马克龙之前,我就是个马克龙支持者了……”

并不是说没人曾尝试走过这条中间的道路。“很多人试过了,但是只有他(马克龙)成功了。”他补充说道。

在法国总统的职业生涯里,朱耶比任何人都更加密切地指导着总统的工作,他很清楚自己为什么会这么做。“马克龙的动作很快。不过,他却又十分投入。其实,检查部门并非是个十分轻松的工作。但是,马克龙却动力十足,坦率并充满活力,你会立刻被他的魅力所折服。我就是如此,这真神奇。”像很多人一样,朱耶几乎像描述爱人一样描述马克龙,他说,马克龙“有一种诱惑力,这十分罕见。”

脱颖而出 马克龙走向台前

还有一位拜倒在马克龙旗下的重要人物是媒体和超市大亨亨利·埃尔芒(HenryHermand),虽然已经53 岁,但2007 年马克龙和布里奇特·特罗涅(Brigitte Trogneux)结婚时,他曾担任伴郎。还有阿兰·明克(AlainMinc),他也是政商两界的人物(2004 年,明克曾经问过马克龙打算在未来的30 年间做点什么,马克龙回答道:“我想成为总统。”)

法国战后的政党不能促进自由经济政策,也不能刺激增长,经济数据令人沮丧。“1958年至1981 年间,一直是右翼执政。”西尔维·考夫曼(Sylvie Kauffmann)说道,她是主要左翼报纸法国《世界报》(Le Monde)的编辑主任。“从1981 年起,法国大多数时间由社会党执政。但两者都失败了。不仅是意识形态失败,政府执政也是基本失败的。一届又一届的政府不得不把中间派和各党派极端分子团结起来。马克龙见证了这一失败,并从中吸取教训。”

埃尔芒曾梦想在稍微偏左的社会政策下,进行自由且无管制的经济活动,但他以及与他持同样观点的人彻底绝望了,因为任何试图改变现有制度的人都遭到了工会组织罢工和游行。所以他们开始努力思考如何打破这一制度,建立一个他们称之为“第二左翼”(deuxième gauche)的政治力量,但这并非“第三条道路”。“这里都是些精英人士,比如朱耶,他为左右两派工作。” 考夫曼说道。普洛赖特补充道,这是一种“圈子效应”,“这一方式在法国政治生活中很有效果。技术官僚,还有那些幕后神秘的高校精英、聪明的人都对政策产生极大影响。”马克龙被这个圈子接纳——随后他成为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2007 年对于马克龙来说是关键的转折点,那时,朱耶把自己聪明的徒弟介绍到由当时新上任的萨科齐总统建立的危机委员会,以推动经济发展。来自左右两派媒体界、商界、法学界等共40 个重要人物试图撕毁规则以促进增长。虽然当时带头人是经济和社会伦理家雅克·阿塔利(Jacques Attali),但是年仅30 岁的马克龙却脱颖而出。“他立刻吸引了我。” 阿塔利自然地说道。

萨科齐采用了阿塔利委员会的大批调查结果。但就像之前很多议程一样,这些内容被体系搁浅、破坏并放弃。但有两件事浮现出来:第一,一位精英人士或私人团体的思想家有能力发表可靠的改革议程;第二,这些人找到了一位能言善辩的冠军——马克龙。

无比幸运 从局外人变成宠儿

于是从阿塔利委员会的灰烬中,“格拉古兄弟”(Les Gracques,中左派精英秘密组织)成立了。该组织成立于2007 年,起初是个匿名团体。但是,当成员的身份公开之后才发现,成员中有很多知识分子、公务员和商人,他们都在寻求新的融合政治。这些人中有作家艾瑞克·欧森纳(Erik Orsenna)、马克龙,当然还有朱耶,从这些人日后的成就可以看出阿塔利委员会的确是精英云集之地。

“格拉古兄弟”发布宣言表示:“彻底检查法国左翼”。该组织视自己为智囊团,但当时的一些人却把他们当做是个阴谋集团。在2012 年,奥朗德战胜萨科齐成为法国总统。朱耶以他机敏的方式从一个部门调到另一个部门,同时把马克龙转入总统行政机构。有些文章把他们描述成企图灌输“格拉古兄弟”议程的“内阁魔鬼”——是存在于爱丽舍宫的神秘委员会。

毫无疑问,马克龙绝对是“格拉古兄弟”的指明灯。2015 年,他在“格拉古兄弟”年度会议上发表过主旨演讲,那时他已经离开奥朗德的行政机构。毋庸置疑,在那个阶段,马克龙受到了法国中左和中右翼最有权威、最富有且最有影响力人物的款待。他的政治人脉,加上和罗斯柴尔德公司(Rothschild &Co bank)的短暂合作,都让他无可匹敌。

一些极端的阴谋论者认为马克龙不过是一个精英分子密谋被推上法国总统宝座的傀儡,但那些人也不能预知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无论马克龙有什么背景支撑,他的机会直到去年5 月的大选前6 个月仍十分渺茫。拿破仑(Napoleon)希望他的将军走运,而马克龙,这个自负拥有拿破仑式自我的人却幸运得惊人。

一年多前,当他宣布自己要竞选总统时(那天是2016 年11 月16 日),他胜利的希望很小。然后,奇怪的事情接二连三地发生,每一位造成阻碍的选手都被大众盯住了,他们或是被丑闻毁了,或是被自己党派抛弃。就像看莎士比亚悲剧的最后一幕,在一个谋杀与自杀的复仇节日中,包括弗朗索瓦·菲永(Francois Fillon)、阿兰· 朱佩(AlainJuppé)和奥朗德,舞台上留下了大堆尸体。马克龙常常被描写成阴谋大师,事实上,他刚刚站在舞台脚光前,最后一个有力的对手便把剑刺入自己的胸膛,悲叹道:“我死了!”在他宣布竞选总统两个月后,源于离奇的幸运指数,马克龙从局外人变成了真正的宠儿。

私人生活有优势 妻子成为秘密武器

然而,以真正的马克龙风格,他会把戏剧性的、不可思议的偶然性晋升成他的优势。现在,在他的办公室里,他把自己描述成一个反体制的候选人,一个没有包袱,能调和左右派系的人,他创造了新的作战路线——反民族主义的亲欧盟派,反贸易保护主义的自由贸易支持者。他说,这既是一场政治战争,也是一场文化战争。这就是为什么他会自觉的把自己和那些重塑法国而非仅是法国政治的伟大人物相提并论:比如,拿破仑、戴高乐。他并不害羞。这种风格为他赢得了一个罗马神话式的昵称——朱庇特人(Jupiterian),以此形容他全能、冷静的形象。不过,马克龙传递的信息十分清楚:在一个有强力的极端分子世界中,中间派也可以变得强健有力。所以,他愿意与唐纳德·特朗普(DonaldTrump) 或是弗拉基米尔· 普京(VladimirPutin)握手,令关节嘎嘎作响。他的行为表明,他从没有害怕过,现在窝囊废中终于出了个冠军。就好像詹姆士·邦德(James Bond)执掌了自由民主党一样。

在这个不太可能的挑战中,他的妻子给予了他很多帮助。他的妻子布丽吉特现年64岁,是马克龙的前任戏剧老师。当他们陷入爱河的时候,马克龙只是个学生,而那时候,她已经是三个孩子的已婚妇女了。不过,这份非传统关系并没有给马克龙的政治机运带来危害。恰恰相反,两人真挚的感情证明了这个在竞选中获胜的成功者。现在在办公室中,马克龙的盟友们认为,她是总统的秘密武器。“他(马克龙)的私人生活很有优势。”朱耶说道,“他的老婆在法国很有名。这很重要。”不同的还有,马克龙前任的两任总统——奥朗德和萨科齐,都在任期的时候出现了婚姻危机。或许年龄差距意味着布丽吉特是个相夫教子、控制欲强的人,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在马克龙展示出自己初步野心的时候,她是根基。但是她并非是这份野心的来源。而真正拥有野心的人是马克龙。

他的婚姻或许与众不同,批评家表示,但马克龙的政策意味着他绝不是一个反建制的候选人。从左派到极右派,他一直被攻击说成是“富有的总统”,一群不加掩饰的资本家阴谋集团的名义领导者,也就是这些人成功的将秘密计划公之于众——把法国改成美国式经济,变成他们自己的利益和工人的损失。而他在卢瓦尔的一个庄园举办的40 岁生日聚会并没有把这样的氛围消散。

但是,马克龙并没有被擒获,而且还反守为攻。就像在《革命》中承认的那样,他表示,他利用内部人士的知识和人脉来击溃原有制度,就像一名潜伏的特工一般。“我不认为我们的国家一定要尊从精英一致性……我确信,保持体制外真正的独立性,同时又熟悉法律制定和公共决策过程,才是一种真正的力量。这些一直激励着我……”那些被马克龙迷倒的人对此没有异议。“除了那些选举支持他的法国人,马克龙不欠任何人。”皮埃尔·布勒(Pierre Buhler)说到,去年8 月,马克龙任命他管理法国文化中心(Institut Francais)。

“就像拿破仑,在传统的右翼和左翼陷入混乱中时,他成为中间派。”历史学家罗伯特·土慕斯(Robert Tombs)说道。“他是一个独立的人,就像是创造了一个屠杀大型野兽运动一样,其核心只是围绕一个人。”

自信满满 希望重现法国荣耀

的确,对于那些惊讶于年轻总统崛起的人而言,集权是引起关注的唯一原因。在美国《时代》杂志上发表的他的官方照片中,他身处爱丽舍宫的“金厅”(golden salon)之中,看上去十分煽动人心。“他就像是一个独裁者一般。”也难怪,为什么对于一些英国政客来说,马克龙成为了一个值得怀疑又令人忌惮的人物。对于马克龙而言,他已经对英国脱欧明确表现出蔑视,他的这种观点被视为对他所强烈支持的大欧盟一体化计划的一种侮辱。体制需要变革,或许会产生双速发展的欧洲,但是他想在2025 年前建立紧密团结的欧盟。但是英国却在反其道而行之。所以,在脱欧谈判中,法国成为最强硬、最不屈服于英国立场的一方。鲍里斯·约翰逊(BorisJohnson)是这场背叛事件的缔造者,而特雷莎·梅却对此计划贯彻实施,这显然不利于他们之间的友谊。

但很奇怪的是,在很多事情上,马克龙一直是个亲英派。他能说一口流利的英文,且在英国的法国外籍人士是他此次竞选活动的重要经济来源。这是一种爱恨交织的关系,也是马克龙访英的深层次背景。

英国会和其他人一样,被他和他的妻子“迷倒”吗?也许吧。因为在马克龙执行任务时,魅力是他的关键性武器,而这项任务也越来越明确。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已经超越了“第二左翼”权力运动,无情的在左右翼中建立神秘世界,并互联其中,以得到政界和金融支持。但是他并非是个“第三条路”的改革家,就像德国的格哈德·施罗德(Gerhard Schroeder)或是美国的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一些机智的观察家发现,马克龙的任务远比那些更加宏伟。“他不是法国的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 布勒说,“他是个统计学者。他一直认为国家权力是改革法国最好的方式。他将运用《宪法》赋予他的全部国家权力。”

今后,这便是马克龙的任务:重建法国的荣耀。“法国宪法已起草,所以总统其实是位君主。” 土慕斯说,“马克龙如何解释过去几个世纪中法国的历史是很有趣的。因为,人们普遍认为法国中心缺少一个核心人物,这个人可以把法国团结到一起。即便他这么年轻,马克龙会不会认为他就是那个人,认为他就是法国人所说的‘天缘巧合的人’?我想他是这样认为的。”

(本文系《欧洲时报》英国版与《英国电讯报》联合专版 作者:Harry de Quetteville 编译:申忻)

(编辑:泽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