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黑神话:悟空》场景原画(局部)。
当数字浪潮让游戏化身“第九艺术”,成为全球年轻人共通的语言,游戏的价值便已超越消遣。近日,“黑神铸炼——《黑神话:悟空》艺术展”以一场虚实共生的视觉盛宴点亮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展厅。在这个展示过汇集顶流宋画的“宋韵今辉”艺术特展、中西融通现象级大展“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的国家重点美术馆,中国神话以全新的姿态焕发活力——这不仅是一场游戏艺术的展览,更是一场数字时代的策展实验,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本次展览以《黑神话:悟空》为主体,在实体空间重现游戏中的经典叙事与场景,探索当代美术展览的叙事逻辑与文化表达新范式。从直面天命的恢弘意境,到人、神、妖、魔的细腻塑造,观众可以深度了解制作团队如何挖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技术革新带来的文化活力。展览开启关于神话叙事、东方美学与数字文化未来的探索之旅,成为独具匠心的西游新解。
历史长河中,敦煌壁画曾将佛教故事转化为东方美学符号,宋元山水画以笔墨构建起中国人的精神栖居所,而今,数字技术为解码文化基因提供了全新维度。从传统戏曲的虚拟现实化,到非遗内容的区块链存证,现代技术正将文化基因转化为可编辑、可交互、可衍生的数字载体。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形态迁移,而是让传统符号在当代语境中得以“起心动念”。当广袤大地上的庙宇楼阁与来自神话传说的故事经过艺术创作重新编码,这一切便不再是凝固的符号,而是动态演化的“文化基因库”,经典也由此重获新生。伴随艺术在文化基因库的数字土壤中生根发芽,其中凸显的中华文化辨识度,也成为中国故事全球传播的密钥。
技术革命从来都是艺术破界的催化剂。透视法的发明重塑了绘画空间,摄影术的诞生催生了印象派的色彩革命,数字时代的技术发展则带来虚实共生的体验革命。长久以来,文化、技术与艺术共同编织着人类文明的图景,技术成为艺术的画笔,艺术成为文化的容器。展览中,实景扫描的佛教造像与《黑神话:悟空》中的数字场景相互映照,虚实交汇处,观众既可近距离感受角色塑像的质感,又能沉浸于“历史游乐场”式的现场体验。今天,在艺术创作中融入数字技术,不是对传统的消解,而是为其注入当代的呼吸,插上文化的羽翼,使其在数字炼丹炉中产生新的“化学反应”。
艺术的边界拓展,最终要靠人才打破思维茧房。北宋画院通过“诗题取士”培育文人画传统。今天,中国美术学院通过构建“艺理兼通、科艺融合”的教学体系,让文化的基因密码在跨学科熔炉中淬炼新生。这场展览,既展现了“第九艺术”魅力和科艺融合创新实践,亦是高等艺术教育转型的缩影,揭示人才培养中通才与专才融通的重要意义。早在数字艺术发展伊始,中国美术学院就前瞻性地设置了涵盖传统绘画与数字艺术的跨学科课程体系,为培养复合型艺术人才奠定基础。正因如此,从游戏《黑神话:悟空》到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近年来国产游戏、动画的崛起过程中,一直都有国美学子的身影。
当观众在展厅中重新思考“何为中国神话”时,艺术教育的终极使命——唤醒审美感知力与文化创造力,已悄然实现。每一次艺术的破界,都是在文明演进中开辟新境。见证艺术破界之力,探讨“经典何以不朽”的文化命题,有助于新一代创造者与教育者在身体力行中,共同开启创想力的远征。
(作者宣学君为中国美术学院动画与游戏学院副院长)
《人民日报》(2025年04月27日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