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温州

五马老街“活”出新姿态 历史文化可传承可触摸可带走

温州网讯 52岁的老叶,在瓯海经营一鞋企。每当碰到第一次来温谈业务的异地客户,老叶基本上都会带着他们到市区五马街逛一逛。在他看来,五马街是温州的一张金名片,它不仅是温州传统产业的一个展示窗口,更承载着温州人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

近日,老叶按照“惯例”带着广州客商到五马街走了走。其间,一行人在五马街主街旁的纱帽河44弄新开的一家名叫“汲云涧”的茶馆,点了壶茶,一直坐着闲聊到下午5点左右。老叶感慨:“主街的一动,小巷的一静”,这些变化,得益于五马历史街区改造提升工程带来的形象提升,以及周边业态的丰富。

历史拼接,打造一条具有历史人文气息的步行街

2017年,温州市委市政府作出“两线三片”的战略部署,按照全域谋划和历史文化街区三年行动计划总体安排,对五马街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改造。规划将禅街、五马街、公园路连为一体,以步行街慢行的形式,打造成五马历史文化街区主动脉。

“为进一步做好历史文化古街的历史传承和保护,在总体设计规划时,更加注重历史文化元素。”鹿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说,在设计手法上借鉴了“历史拼贴”理论,通过收集鹿城本地以及周边大拆大整中的老旧建筑材料用于历史街区改造,以便更好地做到在街道两侧的新建筑外立面改造过程中,延续老房子的历史印记,从而还原富有温州传统历史文化特色的风貌。同时,街道中还植入了诸多人文景观元素,“以此打造一条具有历史人文气息的步行街。”

虽然,现阶段公园路的主体工程还处于改造提升中,但是位于公园路西段的商业综合体名城广场和公园路十景之一的“府学儒风”,已于9月30日正式与市民见面。

据悉,现已有80多个品牌入驻名城广场,其中市民心心念念的海底捞预计明年元旦开业。不难看出,大气复古的新地标建筑,通过将历史文化和商业氛围进行巧妙地结合,将会给鹿城区五马历史街区带来不一样的休闲体验。

去年国庆期间对外开放的五马街和禅街呈现出了全新的面貌。两条街东西相连,呈直线状,不过在功能发展上又各具特色。改造提升后的禅街,历史文化气息稍重,在文化挖掘方面,打造了温州科举文化展示馆、信河街地下文化长廊等文化展示陈节点;位于东面的五马街,则商业氛围稍浓,在商业营造方面,通过引入流行品牌服饰、网红轻餐饮等符合街区定位又兼具流量的精品业态。

优化定位,让历史文化老街“活”出新姿态

显而易见,“旧貌换新颜”的五马历史街区,吸引了更多的人前往参观、游玩。然而,现在的五马街、禅街的商户仍然以鞋服类和饰品类为主。单一甚至是高度同质化的业态模式,存在特色不足、发展乏力等缺点。如何取舍?这是五马历史街区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话题。

“有进有出,有机更替。”鹿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服务中心规划开发科有关工作人员说,根据五马历史文化街区相关管理要求,街区先后清退了涉及营销抛售、小超市等不适合街区整体发展布局的数家商店,同时引进了“无料书铺”“重回汉唐汉服”等符合街区定位的文创载体。“业态的丰富,可以有效地提高街区的观赏度和可玩性。”

该工作人员坦言,目前,五马历史街区的物业产权及整体管理比较分散,短期内想实现统一管理存在一定的难度。不过,相关物业主体都在积极配合,以引导更多鞋服品牌以外的业态入驻。“合理的业态布局,才能让历史文化街区更具活力。”

业态后移,打造街区流量“微循环”

五马街和禅街两条主街的长度之和不足700米,即便加上尚处改造提升中的公园路,五马历史文化街区主街总长度也仅为1.3公里。

如何提高市民和外来游客的休闲旅游消费需求,避免大家在“笔直”逛完选择离开的尴尬?

其实,历史文化街区主动脉周边还“藏匿”着诸如纱帽河、五马街后巷、公安路等十余条特色小巷,这些小巷大部分拥有久远的历史,而且基本上都有各自特色的业态。

“这些背街小巷,就像是围绕在主动脉周边的毛细血管。虽然小,但它们有着主街无法体现的容纳功能。”鹿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说,“依托这些后巷,将打造与主街相呼应的补充业态,通过部分业态的后移,实现街区人流量的分流,促进微循环。”

位于纱帽河44弄的“汲云涧”,是上月10日新开的一家茶馆。在它的旁边还开了家名叫“子久茶苑”的温州本地特色茶苑,主售平阳黄汤。“汲云涧”业主喻先生说,茶馆让历史文化街区多了一处选择,“闹中取静,方显静之可贵。”

除纱帽河外,五马街后巷和公安路也先后步入功能“重置”阶段:通过店面统一打包出租方式,来改造提升整街形象,并以此引导周边零散分布的各类小吃聚集,从而打造走食、堂食轻餐饮模式。

鹿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说,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提升,让文化真正实现可触摸、可带走、可传承。随着公园路改造提升的进一步深化,五马历史文化街区的承载能力和功能作用将越发明显且重要。

来源:温州都市报

见习记者:陈恩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