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在杭举行,会上公布了2022年浙江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项目名单。其中,温州“古系列保护·云端守卫”应用入选。
“古系列保护·云端守卫”应用界面图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温州拥有古廊桥、古码头遗迹等26类18512处“古系列”资源,保护工作面临着受损、防火、防洪、防盗、防虫等诸多挑战。如何让传世古物在历史长河中持续保持当下的状态,使将来的人们仍然能与今天的我们一样,追思先民创造的灿烂文明?
当古系列保护这道严峻考题摆在前面,“数字化改革”成了破题之钥。温州顺势而为,探索推出“古系列保护•云端守卫”应用。
“瓯越寻古”小程序界面图
温州坚持“全市一盘棋,保护一张网”,同类资源、公共组件,市级统一建设,特色场景,分头开发,纵向贯通市县乡村四级,横向多跨十几个部门,系统集成全市“古系列”应用场景。
“云端守卫”,融合了物联感知、AI分析、数字孪生等技术,打造古迹全览、安全监管、保护落实、活化利用等特色模块,为古物保护装上了“数智”守卫。
温州朔门古港遗址。杨冰杰摄
第一个模块,“古迹全览”:
全市古村落、古民居、古书院、古亭楼等26类古迹资源空间分布、实时状态及责任主体,在这里实现“古系列一图清”。
点开这份“宝藏地图”,进入“宋元古码头”,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可全天候监测古码头的温度、湿度、日照、水位等环境数据,对古码头进行毫米精度建模,模拟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下的风险,提前制定智能联保预案。
第二个模块,“安全监管”:
这里贯通了气象、水利、消防、执法等10多个部门业务系统,动态掌握健康巡检、风险预警、执法监管等情况,做到“安全一掌控”。
这就相当于“安全攻略”。
以古廊桥保护北涧桥为例,可以看到水位、人流量等信息。一旦所在流域水位超过阈值,就会触发“防洪预警”,系统自动通过“钉唤醒”通知各级责任人,水利、应急部门和属地乡镇在1小时内完成应急处置,所有过程信息实时留痕。
第三个模块,“保护落实”:
绘制古系列“保护双线一张图”,明确保护范围线和建设控制线,实现审批流程动态跟踪,经费投入、修缮进度精准掌握。
以森林古道、古树名木保护为例,接入省域空间治理平台,实现全市570条森林古道和一万七千多株古树名木的实时管护。
第四个模块,“活化利用”:
对古系列资源进行文化价值挖掘,以活化促保护。
以龙湾区贞义书院为例,这个书院原为明代古民居,经活化利用,成为“古系列”网红打卡点。同时,上线“古系列”电子码,既让市民足不出户实现云端漫游,又为他们的线下体验提供便捷服务。
这个项目亮点在哪里
带来哪些可借鉴经验
归纳起来是三个“新”
一是智慧监管新模式,变“人巡物防”为“天看云算”
应用纵向贯通市县乡村四级,横向多跨10余个部门,引入AI分析、物联感知、3D建模等前沿技术,将全市26类18512处“古系列”资源纳入数字化保护网,实现人力无法实现的全天候实时监测。
二是协同保护新机制,变“单兵作战”为“联动联处”
这主要是通过出台管理制度,制定责任清单,形成全天候、全流程的智慧监管闭环,将智感预警信息与“浙政钉”用户体系贯通、精准推送,实现“日常监管+文物执法+司法协同+应急处置”全方位覆盖,攻克传统监管手段“管不了、管不对、管不住”的难题。
三是活化利用新体验,变“保而不用”为“活化活用”
比如,用3D高精建模,让古廊桥、古牌坊经“毫米级”精细复刻,恒久“活”在数字世界。又如,数字化办展,让近2000件珍贵文物在与手机、电脑相连的“云端”活灵活现。
来源:温州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