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反映当代香港彩瓷艺术创新发展的2015年作品“英语不求人”。(图片来源:中新社)
【欧洲时报网】“学英语”这件事,一直以来都是很多学生的日常,大家对学英语的态度、观点也是各种各样。
最近,连“熊猫直播宣布破产”都没动静的王思聪,却在转发了一条有关“学英语”的微博后,瞬间登上了微博热搜第一。
事情是这样的——
一位网友发表了这样一条微博:
新浪微博@王千芳:“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英语都是一件废物技能。浪费了我们无数人力财力,牺牲了孩子们宝贵的童年。为英语呐喊的人,无非是那些行业从业者,和一部分思想上自我矮化的奴隶。说什么外文资料,维基百科,解决这个问题只要搞一支专业翻译团队就搞定了,哪用得着全民傻乎乎的学英语?我觉得这才叫减负。”
王思聪看到了这条微博,并转发:9012年了还有没出过国的傻*?
这是王校长在微博停更54天(1月19日-3月14日)后,除了给游戏点赞、给自家娱乐公司练习生加油外,转发的第一条带有强烈个人观点的微博。
接着,辩论升级。原网友扯到了王建林、以及英语专业词汇太多,专业领域还是工具不离手,精通英语很难等问题。
王思聪回应:别扯我爹,出国可以用翻译软件,但这些软件并不能翻译出文化。
今早,这位网友还在@王思聪,要他出来道歉。
新浪微博@王千芳:“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英语都是一件废物技能。”(图片来源:微博网页截图)
王思聪的言论一出,也马上引来了很多网友的不满:没出过国怎么了?
但是很多网友心里也很清楚,王思聪不是在讽刺没出过国的人,而是讽刺说出这些话的那位网友而已。
因为说“学英语无用论”的,其实就和“学物理化学无用论”、“数学无用论”一样可笑......
学英语到底重要吗?
其实,“学英语有没有必要”一直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
首先是从学英语的功能来看。
在英语文明仍属强势文明的今天,英语仍是最为通用的国际语言,许多科技、文化资料和信息都以英语为载体发表和传播。
所以,无论是个人视野的开阔、就业的选择,还是往远了说国家与社会的发展进步,英语其实都是有益的。
实际上,不仅接引国外新知需要英语,将中国科技与文化向国外推广也需要英语。
微博英语大V@谷大白话大家都知道吗?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他大学学的不是英语,而是中医。2015年,毕业了十年后,他才第一次去美国。
他也去过《奇葩说》做分享,他在第5分01秒的时候说:
很多人会问“我怎么学英语?”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我为什么要学英语?”因为有了语言你才能打开文化的大门,有了对文化的了解你才能加深对这个语言的认识。早年佛经有一句话: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
是说,佛经只是一个工具,它就像一只手或者一根手指,它指的是月亮,那个月亮才是最终极的真理。你不能光看这个佛经,你要看到最后它指引的这个月亮。我觉得英语也是这样,任何语言都是,它只是一个工具一个过程,最后指引你的是一个博大的文化。
全球都在学英语。图为印度社区的英语课。(图片来源:新华社)
从近代史上看,也有很多人自主学英语,并借此把中国文化传向世界:
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还有一个关于辜鸿铭的段子——
有一回辜鸿铭在英国乘巴士,长袍马褂的他遇见一帮趾高气扬的歪果仁。
他不动声色掏出一份报纸来看。歪果仁们一看:咦,中国人……看英文吗?凑近一看,顿时惊呆——这中国人手中的报纸,拿颠倒了!
歪果仁笑到头掉,就提醒他,不懂咱就承认不懂,别再出洋相了~
万万没想到,他突然间把报纸一收,一张嘴,全是流利的英文——还把报纸上的内容,一个字不差背了下来。
辜鸿铭懂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国语言。但他并没有9国化,而是地地道道的传统国学大师。
此外,除了辜鸿铭外,还有林语堂、周恩来、徐志摩等等人,他们的英语也是超级溜:
徐志摩精通英语、日语、法语,曾留学英国美国,他写《再别康桥》一开始用的就是英文,后来还在剑桥留下了中文诗句的石碑;
林语堂当年他想翻译红楼梦,后来觉得翻译出来味道不对,就干脆用英语写了一版《京华烟云》;
周恩来自称“英语程度有限”但和美国来的专家单独对话完全不需要翻译......也让世界对中国肃然起敬。
所以说中国人学了英文,就有西式思维,这也是不正确的。
不了解中国文化,所以才会对中国文化缺乏自信。不懂西方文化,才会对西方文化敬若神明,才会认为中国人学句英语就会西化。
学英语也是我们获取更多信息、多角度看世界的途径。
在谣言满天飞的今天,看多了中文的互联网信息,总会收到:加拿大是毒贩的家园、喝咖啡会死人等等吓人的信息...
圈哥这些年看过的谣言。(图片来源:较真辟谣助手)
有些信息,是被夸大了的,而有些是被错误翻译的。
其次,其实在国内,并不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强制学英语的。
圈哥就有个朋友,上学的时候可以选择不学英语,可以选择俄语或者日语等其他语言作为第二语言学习。
再看看海外是怎么学外语的。
英国是学外语课程比例相对偏少的国家,但从小学(4岁起)开始,很多小学必修法语、德语、或者汉语,王室的孩子也不能例外。
图为乔治小王子课表图。(图片来源:thomas-s.co.uk)
在很多欧洲,尤其西欧北欧,国家学外语都是强制性的。
一般英语是一外,然后需要从西班牙语,德语,法语,拉丁文,俄语等中选取一门作为二外,在“高考”中二外也是考试科目(但是考完之后有一部分人就会忘了,所以如果问起很多人都会说之前学过现在忘的差不多了)。
而且欧洲很多大学,包括英国大学还会提供丰富多彩的语言课,很多还是免费的,所以不少人还会选修一门三外,但是很多人拿到学分后不会继续深修,可能会再换一门语言。
圈哥也曾帮一位立陶宛的同学改简历,一看圈哥都吓呆:她不仅会立陶宛(母语)、英语,还精通波兰语(立陶宛部分通用语言)、法语、德语、俄语,正在学汉语,而她也只是想在中餐厅打打工磨练下中文水平而已...
如果你不想学英语,是谁也无法强迫的。
可如果真的把这些当成不去学习的理由,那未免也太过可笑。我们都知道学习的价值,却又无力对抗颓废的冲动。
正因为被人窥破了你心理上的弱点,才会有人为让你放弃学习,他获得了被人关注的快感,而你还真把它当成了不学习的理由?
欧洲时报英国版微信公众号:UKZONE
(编辑:赵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