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温州

他的学生培养了明代首辅黄淮,他的著作被康有为收藏——元代研究朱熹的温州大儒史伯璿

鹿城区历史文化街区 他从小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也不是“神童”,直到23岁时才知道要用功读书。 可就是这样一个“输在起跑线”的读书人,却凭着努力实现了人生逆袭,最终成为博通经史的著名学者—— 他就是元代温州大儒史伯璿(音旋)。 史伯璿一生专注于研究朱熹的《四书集注》,《四库全书总目》评价他“深得朱子之心”。不仅如此,他涉猎甚广,对天文历算、日月蚀、潮汐、河流等自然现象都有独到解释。
article_img
近代平阳学者刘绍宽曾在日记中记载,有人在维新运动领袖康有为家,见到过史伯璿作的《管窥外篇》元椠本。 史伯璿一生不求高官厚祿,隐居钱仓小鎮数十年,踏踏实实教书育人。史先生的学生中,最有名的是明朝兵部右侍郎徐宗实和“横阳先生”徐兴祖,徐宗实的弟子,就是明朝第一位首辅、大学士黄淮。
article_img
黄淮纪念堂内院的明宣宗《御赐黄淮归永嘉诗碑》
这样一位充满传奇的大儒,有着怎样的人生故事呢? 23岁才开始发奋读书 在温州平阳钱仓镇,钱仓山的西南坡上,有一块名为烟台岩的巨岩。 巨岩上刻了一行端正的大字:元儒史先生墓。这行字是清乾隆年间,平阳县令何子祥所题。清代曾任浙江巡抚、学政的乾嘉学派领军人物、一代文宗阮元,把此墓列入《两浙防护录》,作为省级的“文保单位”,加以保护。
article_img
史伯璿(1299-1354),字文玑,浙江平阳钱仓人,被后人尊称为“东海真儒”。他出生于元成宗大德三年,这时距离标志南宋政权灭亡的“崖山海战”才20年。直到史伯璿出生前两年,温州民间还有抗元起义活动,此后渐渐社会趋于安定,百废俱兴,儒家的思想正在重新兴起,尤其是朱熹的理学受到了朝廷的推崇。 元代,尽管民族歧视严重,但温州地区的文化、科举仍然秉承南宋的辉煌传统,名人大家辈出。特别是平阳表现突出,出了郑禧、项仲升、孔旸、孔克表、陈高、俞瑞六名进士。尽管从进士人数来说相比南宋差远了,但这在当时全国来讲已经很不容易——毕竟元代全国的进士才不过千余人。这里还走出了像史伯璿、章仕尧、陈刚、赵良震、汪镇卿等儒学大家,在浙江乃至全国占有一席之地。
article_img
孔克表在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五牛图》上题跋
史伯璿自述,他直到23岁时,才知道要用功读书。他知道自己如果照一般人读书的过程来读,从简单读起,按部就班,太慢,读不出名堂来,所以一开始有些“饥不择食、慌不择路”的味道。他从我国传统经、史、子、集中选了二十几种经典著作,混在一块,每天学习。这样读了一两年,却没什么收获。后来,他就又从中精选了《四书》《尚书》《周易》三种进行熟读,如果还有精力,才读其他的书,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要“精读”和“泛读”,两者缺一不可。其实他前面一两年的“乱读”也是需要的,就好像现在所提倡的“通识教育”,并不是在做无用功。 研究朱熹之学“深得朱子宗旨” 史伯璿主要研究朱熹的《四书集注》,他把宋、元间各家研究《集注》有误的地方一一加以辨析,历时30年,著有《四书管窥》,保留不少宋元间的哲学史料,后成为历代儒学名著。史书评价他“博通经史,深得朱子宗旨”。
article_img
朱熹画像
元代著名诗人陈高作序,说他“笃信坚守”朱熹宗旨,有功于朱子。明代大臣、学者杨士奇的《东里集》,清代著名诗人、学者朱彝尊的《经义考》,都把此书加以著录。他的这本书还入选历史文献大典--明《永乐大典》和清《四库全书》。 明末清初浙东学派创始人、著名思想家黄宗羲把史伯璿写进了他的学术史名著《宋元学案》中。史先生的学生有黄岩徐宗实、金华李一中,本县的有徐兴祖、陶公任、章廷瑞,其中最有名的是明朝兵部右侍郎徐宗实和“横阳先生”徐兴祖,前者弟子有大学士黄淮,后者弟子有翰林院庶吉士张文选。 当时平阳已升为州,知州岳祖义非常看重史先生的学问和品格,曾亲自登门拜访,向他请教赋役、盐法等问题。 史伯璿在《新元史》、《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中都有传。 到了明清时期,史伯璿受到很多县令、各地学者的表彰。明代平阳知县王约在钱仓史氏故居前建史先生祠,并在县城南门外立了“东海真儒”的牌坊;知县何钫在横阳学宫旁边建林、史二先生祠,祭祀林景熙、史伯璿。 晚清时期,一代大师俞樾(1821-1907)的学生、学者吴承志到平阳任训导,非常钦佩史伯璿,甚至捐出薪水来修史伯璿墓、劝修史先生祠。 平阳乡贤刘绍宽在他的《厚庄日记》中记载:“得李佩秋上海书,谓在康南海家见史文玑《管窥外篇》元椠本,字大如钱。《四库提要》谓清吕氏前无刻本,盖未之见也。”康南海就是维新运动领袖康有为。吕氏就是清康熙时平阳著名学者吕弘诰,曾重修《平阳县志》十二卷,康熙乙亥年首倡集资刻印《外篇》,他在后记中说:“先生之流风余韵,沦浃于人者,如此其深!”。可见这位学者对后世的影响。 对天文、地理也有深入研究 史伯璿的名字与天文有关,“璿玑”是指天上北斗七星前面的四颗星星,也指古代观测天象的仪器。他自号牖岩,“牖”就是窗户的意思,以山上岩石之间的空隙作为窗户,通过这个天然的窗户,他深处书斋,也可以“窥天”,不时观察日月星辰的分布、运行。 他还著有一本《管窥外篇》,其中对天文、地理、历算、田制等都有很深的研究,可见他是个“多学科发展”的学者。尤其是对月食之成因,继承了东汉天文学家张衡“暗虚”说,“旋乾转坤”,提出了“地影”说,他说:“恐暗虚是大地之影,非有物也。” “与泰西天学家论月食为地影之说正合”(刘绍宽语)。这个观点,到了200多年后的明万历年间(1573-1619),才由欧洲传教士传入我国。 史伯璿除了关心“天上”,也关注“地上”。他对流经身旁,直接注入了鳌江的梅溪就曾特别关注,这也是朱熹理学精神在事功上的表现。他写了《上河埭记》《作上河埭疏》等好几篇文章及诗词,积极建言献策。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平阳县令何子祥根据几百年前史伯璿总结的经验,自钱仓至埭头开新渠,汇入小南塘河,引梅溪即将入江的水来灌溉小南平原七万余亩的农田,使得当地水旱无忧,农民丰收。以至于何子祥逝世后,灵柩回老家福建,经过钱仓时被当地人留了一晚,以供他们吊唁,后人还在钱仓建造何公祠纪念他。 参考资料: 《元代平阳大儒史伯璿先生之生前身后》 陈骋  

《元代“东海真儒”平陽史伯璿》蔡新祥

来源:温州三十六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