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英国

“全球作家”:属于世界的狄更斯

【欧洲时报记者陈斯睿、实习记者朱依雯报道】当人们想到查尔斯·狄更斯时,常常认为他是一位典型的英国作家,但狄更斯并不仅仅受到他心爱的“神奇灯笼”伦敦的启发,而认为自己是一位“全球作家”。他通过写作洞察生活,看似无穷无尽的旅程并不局限于伦敦,而是在描绘整个世界。狄更斯博物馆此次的特展“全球的狄更斯”呈现了这位知名作家的全球画面,探讨了旅行对他的生活和写作的影响,并探讨了他如何塑造全球民众的生活。

article_img

图为狄更斯在游历美国时,在纽约第五大道一家照相馆拍摄的照片。(图片来源:狄更斯博物馆供图)

位于伦敦Doughty Street的狄更斯博物馆是狄更斯于1837年至1839年间在伦敦的住所,虽然狄更斯仅在此居住了短暂的两年时间,但他曾在这里完成多部卓越的文学作品,包括《雾都孤儿》和《尼古拉斯·尼克贝》等。这座旧居在1925年被改造为博物馆,并保留当时狄更斯使用过的部分家具及他的大量手稿与首版图书。

狄更斯是经验丰富的旅行者,特别是在美国和欧洲地区。他曾去美国巡回演出,经常访问法国(他能说流利的法语,也能用法语写作),并在意大利和瑞士旅居。对更广阔世界的迷恋对他一生的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狄更斯是一位全球明星,他的作品在其一生中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包括德语、法语、荷兰语、俄语、冰岛语和克罗地亚语。奥利弗·特威斯特于1885年将其作品改编成日文,并在20世纪初将他的小说翻译成古典中文和阿拉伯文。时至今日,狄更斯的作品通过电影、音乐、广播、戏剧和电视在全球传播。这次展览是狄更斯生活、作品和跨国际媒体以及人们想象力的真正全球庆典。

查尔斯·狄更斯博物馆负责人辛迪·瑟鲁(Cindy Sughrue OBE)博士告诉本报记者,狄更斯的作品在1907年首次译成中文。她表示,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来英旅游,去年,博物馆已经将导览译成中文,方便中国游客阅读,也帮助博物馆吸引了更多慕名前来参观的中国游客。狄更斯在伦敦的家中著成《雾都孤儿》,这也成为博物馆吸引中国游客的原因之一。狄更斯描述的是普罗大众的生活。《雾都孤儿》中的奥利弗吃不饱、穿不暖、无家可归,一直在寻找可以为他提供庇护的好心人,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正是因为狄更斯所描写的故事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可以引起世界上很多人的共鸣。

瑟鲁向记者透露,狄更斯诞辰200周年(2012年)时,中国出版了新版《雾都孤儿》插画译本,在插画里,能看到孤儿奥利弗站在一片稻田中,这是在维多利亚时期伦敦看不到的景象。正是这些不同的版本和带有不同国家特色的插图,让瑟鲁感到非常有趣,能表现出狄更斯的作品,不管是风格还是主题上,与各个国家不同文化互相融合呼应。人们经常把狄更斯归类为历史作家,而在瑟鲁的心中,狄更斯是一位生活在维多利亚时期的当代作家。如果狄更斯生活在现今这个时代,他的作品将以当代生活为基础,刻画人物形象,描绘市井生活。因此,瑟鲁说,狄更斯应该会很高兴看到自己的作品能和世界上每个人建立联系,被不同文化不同时期的人们改编呈现。

谈及“全球的狄更斯(Global Dickens)”这个特展名称的由来,瑟鲁表示,从狄更斯个人来讲,他用全球视角来审视他的周遭事物;他在进行文学创作的同时,也是一位记者,对全球的事物都充满了兴趣。虽然他没有亲自去过非洲、中国等地,但他尽力找寻这些地方的通信者,为他提供信息。另外,馆方对于他作品所体现的典型的伦敦生活是如何被翻译成全世界不同的语言充满了兴趣,即便在狄更斯在世时,他的作品就已经被译成18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发行。除了英语外,狄更斯能流利地运用法语和意大利语,同时也基本掌握其他欧洲国家语言,尤其是那些发表过他作品的地方。瑟鲁称,在英国面临重新审视与欧洲的关系、审视自己在世界的位置的重要时刻,馆方希望通过这个展览向全球证明英国和世界方方面面的紧密联系。她说,这对狄更斯来说也会是非常重要的,他在一生中游历四方,对新的地方充满了好奇,甚至携一家人共同到意大利生活了一年,“狄更斯是属于世界的”。

另一方面,瑟鲁认为,狄更斯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因为他是首位描写普通人的平凡事的作家,他的叙事风格也是平易近人,在讲述悲剧故事的同时也不乏调侃的语句,从各个角度充分体现人类的爱恨情仇、社会的不平等制度,让每个人都能为之感动。“有的时候甚至当你走在路上,你会觉得看到了狄更斯书中的人物,即使是在距离他的故事200年后的现在。”瑟鲁如是说。

展览亮点

article_img

狄更斯雕像。(本文图片除注明外均为陈斯睿、朱依雯摄)

这座雕塑创作于狄更斯第一次去美国的时候,也被认为是最生动形象地展示狄更斯面部的雕像。雕像上他的头发特别长,这是因为狄更斯当时在美国已经非常有名,许多人都想要收集他落在夹克衫上的碎发,所以为了让美国读者能够收集到他的头发做纪念品,他在整个旅行途中都没有剪发。

article_img

狄更斯餐厅

狄更斯同他的妻子在19世纪40年代时经常旅游,所以他们对食物的口味也经常随之改变,在旅行过程中,他们尝试了许多当地的特色美食,特别是法国及意大利菜。狄更斯妻子的烹饪书中还特别提到了经典的美国芝士通心粉。

article_img

便携式写台

狄更斯为自己设计了一个便携式红木书写台(包含两个墨水瓶和一些笔),并在他第二次去美国的时候一直携带着它。他在旅行途中可以使用这个写台来方便随时创作晓说,但更多的时候是用它来给家人和朋友们写信。

article_img

孩童肖像

这幅画像的主人公是狄更斯四个孩子。它的由来是,当狄更斯第一次被邀请去美国时,他非常希望妻子能同行,但是他们的孩子当时年纪还非常小。狄更斯的朋友决定代替夫妻俩照顾孩子们,并为他们制作了这副画像。狄更斯夫妇在美国旅行的期间一直带着这幅画像,并将其悬挂在他们所住的每个房间的酒店。

狄更斯作品推荐

《雾都孤儿》:本书以雾都伦敦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孤儿悲惨的身世及遭遇,揭露了隐藏在伦敦狭小、肮脏的偏僻街道里的恐怖和暴力,也展示出18世纪伦敦罪犯的真实面目。同时,狄更斯还试图说明:善良最终能够克服一切艰难险阻。

《双城记》:“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狄更斯生活在英国由半封建社会向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其作品广泛而深刻地描写这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书则是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所写成的长篇历史小说,表达了用仁爱化解仇恨,用人道化解暴力的浪漫主义情怀。

(编辑:夏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