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英国

欧时专访《我不是药神》导演文牧野:看似荒诞,实则现实

article_img

图为中国导演文牧野。(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欧洲时报实习记者宁菁菁报道】2018年暑期档,一部从真人真事改编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席卷中国,掀起了一股持续的关于全民医疗的舆论热潮。电影《我不是药神》不仅获得了近乎“零差评”的口碑,同时也将30.98亿元人民币的票房收入囊中。

在《我不是药神》上映之前,人们其实并不熟知这部影片的导演文牧野。其实,他对于现实主义题材的呈现能力早被知名导演宁浩看好。在第六届牛津中国论坛上,文牧野参与了电影板块的讨论,分享了他拍摄现实主义电影的体验,并在论坛间隙接受了欧洲时报专访。

剧本起初没被看好 宁浩徐峥为其下注

“在编剧韩家女完成剧本初稿后,有些人并没有看出这个剧本的价值,还有些人则对剧本的风险存在担心。”文牧野回顾起拍摄前的经历。2015年,在宁浩看到剧本后,他认为故事、人物很有魅力,可以拍成电影。而徐峥在熬夜读完《药神》初稿剧本则直接“泪目”,主动要求出演。

“宁浩和徐峥作为监制而加入,使投资方和观众对这部影片的前期判断会更有信心。”文牧野说道。

这部影片改编自慢粒白血病患者陆勇代购抗癌药的真实事迹,讲述了一名印度神油店的老板程勇在生意落魄之际,帮助患者到印度走私代购治疗白血病的廉价仿制药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程勇从一个唯利是图的药贩子逐步转变为挽救患者的“平民英雄”。

这部电影大胆地触及了这块长期盘旋在中国癌症患者头顶的阴云,并将其以明快的节奏,满含黑色幽默的方式呈现出来。在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中,其实处处都有现实的影子。影片上映后,不少观众惊呼:中国终于也拍出一部类似于韩国的《熔炉》《辩护人》和印度的《摔跤吧爸爸》这样的现实主义题材的商业类型片。

“故事的真实性是最有力量的”

文牧野的言语之中不时透露出对于现实主义题材的偏爱。“好的电影故事一般都是来源于现实的,因为故事的真实性是最有力量的。虽然这部电影涉及的话题比较沉重,但是它具有普遍性,因为生老病死是和每个人都有关系的话题,而这部电影就涉及了生、病、死三个关键词,这些元素使这部电影蕴含的能量很大。”他还谈到电影和现实的关系,“我认为现实事件是种子,电影取材于现实,但是要突破现实。”

在深度触及现实的同时,现实的凝重却没有在影片中呈现得那么赤裸和狰狞,这也是影片能够成为成功的商业类型片的关键。“患者并不都是苦大仇深的,有时会比普通人更阳光,会有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情。同时,我通过电影的手法将沉重稀释掉,最后的结局也是希望传递出给患者更多的希望。”文牧野告诉记者。

对于电影来说,剧本和演员也是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因素。“相对于独立电影,商业电影更需要好的故事。”文牧野认为。他从创作之初就很确定这将是一部商业片。在和韩家女、钟伟三人共同完成了剧本后,文牧野开始寻找演员。“‘黄毛’这个角色的演员是最难找的,当时很多来面试的人都不合适,因为这个角色不仅需要很厚实,同时还需要很‘透’。后来有一天有人向我推荐了章宇。我很幸运地遇上了很好的演员,而这些演员的片酬其实并不高。”文牧野在论坛现场说道。

“有很多方式可以去呈现现实主义题材”

在谈及如何将社会性的议题与大众化的电影相结合上,文牧野认为,电影是灵魂性、社会性、娱乐性三者的结合体,娱乐性决定了观众能否从头到尾观看下去,社会性决定了观众走出影院是否愿意讨论电影,而灵魂性则决定了观众思考、讨论电影的时间长短。

“而一部电影如果能将这三者都很好呈现、实现平衡的话,票房一定不会差。中国现在的电影导演正在向将这三者结合的道路上探索,娱乐性强的导演开始向社会性方面靠近,而社会性和灵魂性较饱满的导演正在往娱乐性上做探索。”文牧野说道。他认为,中国的电影环境不是不可能产生反映社会议题的商业电影,只是暂时还没找到相对好的方式去呈现。他认为,其实有非常多的方式可以去呈现现实主义的题材。

“反哺社会是艺术作品最大的意义”

《我不是药神》做到了通过电影关照现实,而在《我不是药神》上映前,文牧野没有料想到影片能对国家政策产生影响。“我没有太寄希望于一部电影能改变什么,但如果能对社会发展有一点作用当然很好。我觉得能够通过影片反哺社会、反哺到每个人身上,这是艺术作品最大的意义。不像一些娱乐片,让观众哭过笑过就没有结果了。”

在影片播出不到一个月之际,中国总理李克强就此作出回应,要求有关部门加快落实抗癌药降价保供等相关措施。三个月后,国家医保局宣布将17种抗癌药纳入医保报销目录。

这部影片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原本晦暗但又无法回避的社会困境。文牧野表示,他以后还会继续从现实生活中选择题材。现在在编写剧本,既有涉及类似的题材,也有关于其他的题材。目前他在创作一个现代战争片,描述了一个人在十年之中经受战火飘零的故事。

(编辑:赵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