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在企业家圈子里,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
“国内企业家去欧洲谈生意,如果不顺便去当地足球俱乐部询价,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中国来的。”
于是,越来越多的海外足球俱乐部被打上“中国烙印”。据Wind资讯统计数据显示,2015、2016年期间,内地企业海外收购的足球队数量已达12只。

然而,就在昨天上午,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严鹏程表态称,“有关部门将继续关注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领域非理性对外投资倾向。”
紧接着,央视在晚间的新闻1+1节目中一针见血的说道:企业对外非理性投实质是转移资产!

此外,央视还特意点名苏宁和中欧体育,对中国企业热衷购买国外足球俱乐部这块做了进一步的分析。
节目中提到了央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在今年3月说的一段话,“如果说收购有利于提升中国的足球水平,我觉得是好事,但是情况是这样的吗?有很多企业在中国的负债率已经很高了,再借一大笔钱去海外收购,有一些则在直接投资的包装下转移资产。”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尹中立也进一步评论到,“如果企业完全自己的钱,干什么都可以,问题是钱不是自己的。这些机构大多数的境内负债率都特别高,也就是说它拿着境内从银行借来的钱,或者从其他金融机构借来的钱到国外去挥霍也好,购买资产也好,这种行为如果在境外投资一旦出现失误,那么境内银行的坏账就会大幅度增加,也就是说增加了境内的金融风险。”
显然,苏宁和中欧体育是被央视当作有“转移资产”嫌疑的典型来说了。
购买国外球队为啥是“负面”典型?
那么问题来了,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提到的需要关注的非理性投资领域众多,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
为啥央视重点点名购买国外足球俱乐部的中国企业呢?
答案在于,购买国外足球俱乐部基本上就是死赔钱的生意。
2016年6月,苏宁集团买下国际米兰68.44%股权的价格为2.64亿欧元(约合20亿元人民币)。
有数据显示,这家“豪门”俱乐部连续5年亏损,总亏损额已达2.705亿欧元,并且还积累了总计4.17亿欧元的债务。

同年8月,中欧体育买下AC米兰99.93%股权的价格为7.4亿欧元(约合55亿元人民币),而这7.4亿欧元中,包含了AC米兰2.2亿欧元的债务。

国际米兰和AC米兰的财务状况并不是个例,王健林在2017年1月的达沃斯论坛上也曾表示,“入股马竞并没有赚钱,一直在烧钱”。

一般而言,足球俱乐部收入来源包括三种:商业收入(广告、赞助收入、商品销售及特许经营、转会费)、比赛收入(球票及周边)、电视转播收入(电视转播费)。
根据欧足联统计的数据示,2010年欧洲足球俱乐部总体亏损高达16.34亿欧元,2011年正式出台FFP法案(财政公平政策)后,亏损虽然得到有效控制,但净利润依旧为负。

这主要因为俱乐部收入的增长速度不及工资成本的上升速度。有数据显示,过去二十年间,收入平均每年按9.3%的增长率增长,但工资成本却按超过10%的年增长率增长。
也就是说,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只要它们接盘了国外足球俱乐部,就意味着把自己拖进财务亏损泥潭中。
作为正常的商业投资行为,兼并收购应该在降低风险的同时、以最大程度地获取收益为目标。
而如果一项资本投入无法获得预期的回报,甚至成为吞噬资本和现金的黑洞,它从长期来看注定是不可持续的。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企业家还一个个赶着趟去收购,动机自然让人怀疑。
甚至还有媒体揭露了这里面隐藏着的一个金融套路:
一名处理过多名世界球星转会的足球经纪人曾透露,“比如一家俱乐部,想把1000万欧元的资金合法转移到海外,一般的操作方法是,找到一名价值2000万欧元的球员,然后以3500万欧元收购,除去给各级经纪人500万欧元中介费之外,剩余的1000万欧元差价就可以运作到海外。”。
比起苏宁,中欧体育更值得关注!
不过,人家苏宁集团的高管在今天上午也表态了,大致的意思是,我们收购国际米兰,是正常的产业布局,这样即可以学习国外的足球经验,也可以提升苏宁的国际品牌影响力。
理由也挺充分,毕竟苏宁从2015年12月开始,就布局了不少体育产业,除了国际米兰,人家手底下还有江苏苏宁足球俱乐部(此前的江苏舜天足球俱乐部)。

相比之下,中欧体育收购AC米兰的行为就很错综复杂了。
首先,中欧体育的身份不太透明。
中欧体育2016年5月26日才注册成立,为自然人独资,距离曝出收购时不到3个月。此外,中欧体育主席李勇鸿身份扑所迷离,媒体到现在都没完全搞清楚他的背景。

其次,收购靠大杠杆举债。
首先,中欧体育的身份不太透明。
因为资金迟迟不到位,今年3月传来的消息,中欧体育已被解散,李勇鸿接着用罗森内里体育投资公司完成了收购。
至于这一次的资金来源,意大利财经媒体《阳光24小时》报道称,李勇鸿从对冲基金借到大约3亿欧元,为期18个月,贷款利息大约为5500万欧元,利率可谓相当高。
更让人吃惊的是,另有媒体披露,一家来自于重庆的中资企业也利用香港平台给予了李勇鸿一大笔资金支持,而且利率甚至远远高于11.5%。
李勇鸿背负如此多的债务去豪赌一个市场前景并不明朗的AC米兰,并且是为了收购而收购,不涉及到自己在产业链上的布局,这里面的水就深了。
如今,国家开始严查海外收购,显然,这样的企业首当其冲的面临监管风险!
来自:21财经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