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为革命牺牲,他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他叫朱昌贵,是烈士朱明的儿子。
红色老宅 有着许多烽火往事
“我从小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在这里,我父亲是党员,积极参加革命工作,可我没有见过我的爸爸,他牺牲时,我才3岁……”向记者讲述自己的经历时,原本语气平和的朱昌贵有点哽咽,停顿了很久。朱昌贵说,他一辈子没有见过爸爸一面,对爸爸的印象就是一张照片、一本《烈士证明》。
朱昌贵只从亲戚口里知道:父亲朱明是地下党员,从文成山区带领20多个年轻小伙子参加浙南游击纵队闹革命;1949年冬天,父亲在和国民党残军交战时,被子弹打穿了腹部,壮烈牺牲。
从懂事起,朱昌贵一直在追寻关于父亲的革命故事。朱昌贵家的老宅位于文成县黄坦镇嵇垟村,九开间,坐东朝西,约有900多平方米,建于晚清时期,木石结构,已有160多年历史,四周原建有围墙,墙角隐隐若现长满杂草,据介绍原先有前后左右四个门,后靠宝华寺,四周山岭连亘,林木森然。目前两边厢房已严重倾斜塌陷,荒废许久。
“屋子的后山就是森林茂密的宝华寺,有危险可以随时撤退隐蔽。还有房屋周围都是两米高的围墙,同时有四个通道可以随时开关,地形开放,利于藏匿……”朱昌贵告诉记者,在朱家老宅曾发生过许多革命故事:“1940年6月,中共青景丽县委在这里召开会议,传达中共中央关于《放手发动抗日力量,抵抗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的指示。会议由县委特派员郑竞成主持,从此该屋成为郑竞成、朱大孝、邓福坦、吴高谈、刘政法、刘日亮、王银花、刘炳发、朱绍潘等地下党员经常工作、开会、住宿的场所,时任中共浙南特委代理书记龙跃同志也到此指导工作……”
提起老宅的种种往事,老先生再次红了眼眶。他说,老宅留下了先烈和父亲、叔叔们的印记,是一个年代红色记忆。“老宅一倒,那些往事将不复存在,没有人记得曾经在这里发生的红色故事……”他满满的伤感与遗憾,期盼能在有生之年得到相关部门帮忙,保住老宅,为后人留下那段珍贵的历史印记。
需满足各类申报条件
择日将去老宅进行考证
为了进一步了解情况,记者致电文成县委宣传部。该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曾印发《温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管理使用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中明确温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管理使用办法。他进一步解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分县(市、区)级、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等四个级别。申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须具备下列前提条件:1、直接体现爱国主义主题,对广大群众有突出的教育意义。2、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体现我市和本地特色。3、具备对全社会开放条件(涉军、涉密除外),社会效益显著。
记者了解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申报和命名工作采取自下而上、逐级报批和命名的办法。县(市、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由同级党委宣传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根据本地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确定方案,分期分批严格按照相关条件组织审核,报经当地党委、政府批准命名。
文成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于近期前往朱昌贵的老宅进行实地考证,对发生在老宅的红色历史故事、教育意义等情况进行详细的核实,再做决定。
来源:温州日报 记者 庄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