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州网讯 有一种神奇的“生长因子海绵”,贴在创面上,能够加速创口愈合,减少疤痕的形成。创口愈合后,“海绵”也消失了。
这种“生长因子生物蛋白海绵”是“十五”重点攻关计划,863重大科技成果。“生长因子生物蛋白海绵”的出现,正是长江学者、温州大学校长李校堃及其团队20多年埋首研究取得的众多成果之一。
从1992年开始研究细胞生长因子(FGF)蛋白,到2015年捧回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李校堃教授及其团队不仅取得了该项研究领域的“制高点”,并且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细胞生长因子(FGFs)开发为临床药物的国家。
李校堃,带着他打造一个“生长因子”王国的梦想,为科技创新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去年4月成立的温州市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就是李校堃及其团队为温州创新驱动带来的“新支点”。这个落户瓯海健康小镇的协创中心,致力于“生长因子”研究项目在温州落地转化。
在协创中心大楼一楼,陈列着许多医药产品,有滴眼液、冻干粉、凝胶等。这些药品都是基于李校堃及其团队获得的国家科技一等奖项目系列科研成果。此前,由于种种因素所限,李校堃教授关于“生长因子”科研成果几乎全部在外地转化。在他眼中,每一个产品,都像是自己的孩子,让“送外寄养的孩子”回到温州结出硕果,就是协创中心接下来要干的大事。
协创中心副主任金立波透露,经过努力,“生长因子与材料系列产品”很可能是引回温州落地的产品。别看这样一块小小的“蛋白海绵”,一旦落地投产,每年能为温州带来巨大的产业产值。
创新,早已不是科学家自己在“象牙塔”闭门造车的事情,而是要和经济、社会、民生紧密结合,科技创新要与社会发展相融合。
把科学研究转化为生产力,正是李校堃及其团队努力的方向。此前,他的科研团队研制的药物已经推广应用到全国2000多家医院,累计治疗患者8000多万人次。让这些药物和后续研发出的新药在温州落地生根,这是李校堃一直以来的心愿。
“科研转化不单单是一个或几个技术成果,而是通过产、医、研、资协同创新,推动一批再生医学新技术、新产品、新策略的加速成熟和产业化,进而拉动温州的产业格局。”李校堃将这一连串作用比作原子核的链式反应。他计划在温州打造一个具有国际化水准(通过FDA和欧盟认证),集生产制造、新药成果转化及“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所允许代加工于一体的,以生物医药生产制造为主体的产业化基地。
社会资本的引入,加速了“生长因子”产业化进程。新生代温商创新创业华岭投资基金、科技创新创业投资基金、维度资本、富田基金等多家金融投资机构集聚协创中心,围绕细胞生长因子系列创新药物建立产业化基地的项目呼之欲出。包括在温州本土,建立起生产基地,新药孵化、创新基地。
在李校堃看来,一个高技术产业群能吸引一批高端人才,而高端人才的集聚又会碰撞出更多的“火花”,反过来又会促进科技创新,带动城市品位的提升和创新的活力。城市越创新,人才集聚越多,这形成良性科技生态循环。
20年的研究,目前李校堃及其团队的科研项目在珠海、广州和上海都有产业化基地,他计划未来在温州建立起研发总部,同时让第二代、第三代高端的产品能在温州落地。
新时代,李校堃也有着自己的“小目标”——他希望,为温州建立在国内叫得响的生物医药产业群。
这正是他作为一名科学家不忘的“初心”!
来源:温州日报
记者孙余丹
实习生陈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