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7月,冀中抗日根据地所面临的敌情丝毫未见减缓。 “五一大扫荡”虽已结束,但敌人在全区6万多平方公里,8000多个村庄的土地上,先后修建了1750多个据点与炮楼、修筑公路7500多公里、挖掘封锁沟4000多公里。整个冀中已被分割成2676个小块,敌人企图通过点、碉、路、沟的细碎分割来限制八路军小部队的行动,以期各个击破,但下面这个战例证明,他们的这一企图从未实现过。
“五一大扫荡”期间,冀中军区六分区三十一区队队长乾云清带着一个连,往来出没于深县县城至护驾池村的沟、堡之间,伺机打击敌人。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很快就捕捉到了一个战机!
通过连续的侦察,乾云清发现:每逢护驾池“大集”,前磨头据点的日军每天都会全副武装地沿着新修的公路来这里“护驾”,早晨过来,下午原路返回。这些家伙自认为是行进在“治安区”的地盘上,所以有恃无恐,疏于防备。摸清敌人的这个活动规律之后,乾云清决定在这里打个伏击。
这时,距下一个护驾池集还有几天,这就给了乾云清更为充裕的准备时间。他换上便衣,在侦察员的带领下,把敌人的出行路线仔仔细细地“踩”了一遍。最终,乾云清把伏击阵地选在了距孙家村公路约五十米的“青纱帐”里。
护驾池大集这天拂晓,乾云清带着队伍来到预设阵地隐蔽起来。8点半左右,从前磨头出来的敌人大摇大摆地走过来了。一共30多人,钢盔闪闪,齐步前进,连个尖兵都不派。乾云清小声告诉战士们,等鬼子走近再开火。当敌人距阵地不过二三十米的时候,乾云清一枪撂倒了领头那个拿太阳旗的鬼子。紧接着,埋伏在公路两侧的战士们射出一阵密集的子弹,又投出几颗手榴弹。突然袭击之下,许多鬼子还没明白过来就都被打死在公路上;那些没死的也不及多想,争先朝道沟里扎。这就给八路军机枪提供了极佳的机会,“哒、哒、哒”,两挺机枪顺着顺道沟一阵扫,几乎每一颗子弹都能打中目标。这场“一边倒”的战斗只持续了不到十五分钟,30多名鬼子全部被消灭,所携带的一挺“歪把子”机枪、20多枝“三八大盖”以及一具掷弹筒成了八路军的战利品;我方在战斗中损失一人,三十一区队特派员刘汉昆在冲锋时中弹牺牲。
这场伏击战斗的规模并不大,却创造了当时六分区突袭敌军的模范战例,受到了冀中军区的通令嘉奖。这一仗也确实把敌人给“咬”疼了,他们气急败坏,一连几天出动寻找八路。而当地群众则惊喜地发现,“啊,八路并没有被鬼子打垮!”
对机枪的反常使用是孙家村伏击战最大的特点!
此前,乾云清在勘察地形时注意到,孙家村这段的公路修得很仓促,两侧道沟的深宽各只尺半左右,一个人爬进去恰好挤满。他判断,鬼子在无地形地物依托的公路上遭袭之后,会本能地跳进两侧的沟里寻求庇护。于是,乾云清对如何使用连队仅有的两挺机枪这个问题很是下了一番心思。他并没有像一般战术原则所要求的那般,将两挺机枪摆在阵地的两翼以求形成交叉火力,而是把其安置在顺着道沟的对线上,因此取得了更佳的射击效果。
附:乾云清小传
乾云清(1906-1943),少年时加入了贺龙领导的红军并参加了万里长征。抗战爆发后,曾任八路军一二零师特务团连长,转战晋西北。不久,调冀中警备旅,任营长、作战股副股长。1942年“五一大扫荡”期间,乾云清时任冀中军区第六军分区三十一区队长,率部活动在深县、束鹿、赵县、晋县等地,屡次以突袭等方式给敌人以迎头痛击,曾在孙家村战斗中创造了六分区突袭敌军的模范战例,受到冀中军区的通令嘉奖。1943年8月,乾云清在深县北冀龙战斗中光荣牺牲。乾云清牺牲后,被冀中军区追认为“战斗英雄”。 (文/刘明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