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然资源部评选出2023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十大典型案例,“温州苍南打造红树林‘北进桥头堡’”的做法名列其中。这是在“温州洞头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做法被《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收录之后,我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再次获得国家级肯定,为全国提供了蓝色生态保护修复的“温州经验”。
作为中国红树林北界,我市在红树林保护发展方面具有独特地位。近年来,我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实推进以红树林为特色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红树林湿地已经初具规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不断显现。
我市以保护修复为核心,打造红树林北界标杆。2020年,我市在全国率先编制实施《温州市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2020~2025年)》,整合优化3处红树林自然保护地,划定红树林生态保护红线49.7平方公里;累计投入7400万元,处置互花米草370公顷、新营建红树林168公顷。当前全市红树林规模已达400公顷,未来还将创建“温州市红树林蓝碳示范区”。
我市以红树林为特色,积极推进“蓝色海湾”整治。近年来,共获4个国家级“蓝色海湾”和3个省级“蓝色海湾”项目,获上级资金支持9.48亿元,项目数和资金额均为全省最多,其中6个项目具有红树林元素。随着“蓝色海湾”工程的系统推进,海湾重焕蓝色生机,具有温州特色的海洋生态修复标志性成果正逐步形成。如苍南县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与“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累计营建红树林100公顷,湾区海洋生态系统质量明显提升,区域海洋生物达到358种。构建“红树林种植-生态养殖耦合”共存模式,为当地村集体增收近1400万元,有力促进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
在巩固生态修复成果方面,突出政府统筹,提高红树林建设与管护投入,完善红树林资源跟踪监测网络,评估红树林生态系统建设效果。另一方面依托社会力量,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的多元化生态投入机制。如洞头“蓝色海湾”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成果管护,入选自然资源部社会资本参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案例(第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