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国王有三宝:收购、包养、一推倒…来,废话少说先上三张图:
(本文图片均来自:想法(欧洲时报微信公众号))
猜,图上建筑是哪里?
答案是卢浮宫阿布扎比馆,阿联酋土豪砸下超过80亿人民币重金建造,11月11日正式开馆,美得一塌糊涂,这是卢浮宫在法国之外的唯一分店。就是说,你可以免费落地签去阿联酋逛卢浮宫了。话说这个卢浮宫分馆真是一波三折,前几年因为石油价格下跌,壕们钱不够,差点夭折,开馆时间整整推后5年。
为啥阿联酋土豪们要“打肿脸充盘子”?嗯,读完可能就懂了…
卢浮宫的法文名字叫“Louvre”,慢点读就是:“撸污呵”,对中国人来说有点难读。“撸污呵”是啥?在法语里,是“要塞”的意思,没错,要塞,听起来很土,要是看当时的油画,会发现卢浮宫长得比听起来还土。但今天,“撸污呵”在全球范围内,是地标之中的地标,殿堂之上的殿堂,一土不染。
促成转变的是这个男人:
这幅肖像画,就是弗朗索瓦一世,曾经上马杀敌的猛人,去了一趟意大利,就变了。现收藏在卢浮宫。
他是16世纪的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法国人都应该感谢他,为什么呢?我简单说几点你感受下:
如果没有他,在艺术方面,“撸污呵”就是“撸sir”,没有他,法国中世纪可能还要多残喘几百年,没有他,巴黎不大可能成为艺术地标,全球时尚大本营……
甚至,如果没有他,连达·芬奇都不会到巴黎,我们将无法看到有3层防弹玻璃罩着,全世界被保护得最最严实的那副小小的作品——《蒙娜丽莎》。
我一直有个观点,一个国家发生历史性的转变,往往是偶然出现的人,做了一件偶然的事导致。弗朗索瓦一世就是这个“偶然”。
1、法国曾经在欧洲鄙视链的底端
上为15世纪的卢浮宫,下为同时代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建筑--圣母百花大教堂,没得比嘛……
500多年前,当“撸污呵”还只是要塞时,里面几乎没有一幅名画,甚至连一个雕像都没有,看看15世纪画家的作品,就知道它有多丑了(相比圣母百花教堂),主体建筑还不是“U”形,而是一个四四方方,封闭,阴暗,潮湿,不见阳光的堡垒,城墙倍儿高,隔几十米是一个高楼。听起来觉得眼熟吗?对,和监狱挺像!走在里面阴森森的。
今天卢浮宫苏利馆的下方,还保留着一部分当年的遗址,我进去过,样子就像个大地窖,一分钟都不想多呆。当然,也不能怪法国人,中世纪的欧洲乱,成天你打我我打你,作为国王,你要不修个要塞,晚上睡觉分分钟可能被人砍了。
卢浮宫之外呢?也不咋地。当时法国的标签是哥特式建筑,“哥特式”最初可不是好词儿,是意大利人用来骂街的,原话是,“只有野蛮的哥特人才能做出这种丑陋的东西”。
看,法国最顶级的建筑,在意大利人看来,就是这幅德行。当然,意大利人的确有资格这么说,佛罗伦萨人已经玩文艺复兴玩了上百年,在他们看来,阿尔卑斯山的这边,叫文明,山那边,叫野蛮。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佛罗伦萨人顿顿红酒牛排,法国巴黎人天天大蒜火烧。
当年,“撸污呵”里的法国国王,对艺术品收藏完全没兴趣,他们热衷的是比武斗狠,说好听点,是展示骑士的勇敢,刚毅,威猛。说不好听点,就是抢,抢钱抢地盘,打赢了,回到“撸污呵”里,喝顿大酒巩固中央权威,失败了,逃回“撸污呵”里,准备下一次抢劫。
最好的抢劫对象,当然是意大利,当时的意大利还不是一个完整的国家,由一堆小国组成,包括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那不勒斯、米兰……尽管都不大,但他们有最发达的文艺,最繁荣的商业,所谓有型有款吧,不抢你抢谁?
2、来到意大利,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
回到1515年元旦,弗朗索瓦一世从岳父那继承了王位。他和他的前两任有“臭味相投”的地方,就是都喜欢茬架,他早年号称“骑士王”,标准形象就是一身盔甲,手提长矛,催促战马,冲锋陷阵,杀入敌营。
但他和前任们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当时,文艺复兴的春风,已经早已从意大利吹到了巴黎,弗朗索瓦一世的妈妈就是重度文艺复兴的痴迷者,他从小就听妈妈说,山的那边有一个叫意大利的好地方……
长大后,弗朗索瓦出发了。他像他的前任一样,翻过阿尔卑斯山,立志征服意大利。
他也是这么做的,可以确信的是,他征服了米兰,但同时,米兰靠一幅长9.1米、宽4.2米的巨大壁画把他征服了,这幅画就是米兰圣母玛利亚感恩教堂修道院里,达·芬奇的画作《最后的晚餐》。
他被深深震撼到了,多个历史记录表明,他想把这面壁画切下来,或者装上轱辘把这面墙整个推到法国,可惜,没有这样的高科技。
虽然不得不放弃,但可能从那个瞬间开始,来自法国的国王就成为了意大利人达·芬奇的终极粉丝。
如果你有幸在文艺复兴那几百年,来到佛罗伦萨:走在街上,和你擦肩而过的,可能是但丁、乔托、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伽利略、马基雅维利、波提切利、薄伽丘…你一抬头,眼前是一座三个半天安门城楼那么高的圣母百花大教堂,你会深深为之迷醉…
圣母百花大教堂和内部的穹顶,最好的角度,是在远处山上的米开朗基罗广场看圆顶,美得让人叹气……
弗朗索瓦和你一样,他甚至感觉自己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尽管侵略计划以失败告终,但他已经决定,既然不能拥有意大利,就把法国变成意大利。
3、达·芬奇大师,请让我来“包养”你
要怎么改造法国呢?弗朗索瓦一世采取了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是收购,他的前辈们最喜欢收藏金银财宝,对艺术品完全无感,而弗朗索瓦一世却专门雇佣一帮人,在意大利搞代购,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提香……一个不能少,每天都是双十一,天天玩剁手。
第二件事是拆迁,看完意大利人的建筑,回头再看自己的撸污呵,搁谁也忍不了,整个一方块“土鳖”,艺术品怎么能放进“土鳖”里?拆了,建一座文艺复兴式的意大利宫殿吧。
今天卢浮宫建筑群最东端的卡利庭院,就是弗朗索瓦一世的新作。从卡利庭院延伸,经过一代代国王,你建一砖,我添一瓦,慢慢地,方块土鳖版“撸污呵”变成了“U”型的卢浮宫建筑群。
他做的第三件事是包养,花钱请意大利最顶级的画家,来他的宫殿画壁画,衣食住行差旅费全包。保养名单上的其中一个,就是达·芬奇。
1516年,达·芬奇正处在最孤独寂寞冷的时候,他的很多发明没人懂,而且后浪推前浪,米开朗基罗成为艺坛新领袖,他这朵前浪几乎被拍“死”在沙滩上。
可以确定的是,弗朗索瓦一世在意大利期间,曾经和大师进行过长时间的交流,两人一见如故。所以,当他听说达·芬奇的境遇后,马上派人把他从罗马接到巴黎,“大师,请让我来养你。”
64岁的达·芬奇来到法国,国王准备了一座美丽克洛吕斯城堡,那本来是他自己的夏宫。达·芬奇在这里度过了最后的三年。
那三年里,弗朗索瓦一世就住在城堡的对面,和达·芬奇只隔了一条街,据说他们之间还有一条秘密通道,国王经常会穿过密道找达·芬奇,他们谈什么?我相信他一定看过达?芬奇那些经典的草图:坦克,潜水艇,飞机,人体解剖图……
两人的友谊一直持续到达·芬奇的死亡,同时代传记作家瓦萨里的《艺苑名人传》中记载:国王听说达·芬奇已经进入弥留状态,便匆匆赶去,一进门就直奔卧室…国王把他的头捧在怀中,尽一切可能去帮助他减轻痛苦,这让达·芬奇感到无上的荣耀…他在国王的臂弯中停止了最后的呼吸……
感受下画作《达•芬奇之死》里俩人的眼神,然鹅我第一眼注意到的,却是达•芬奇的胡子发质看起来真好...fluffy...
尽管学术界对这些故事都比较怀疑,但,真假其实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法国变了,彻底变了。
4、理解弗朗索瓦一世,就理解了今天的法国
达·芬奇死后,弗朗索瓦一世出高价,从达·芬奇的徒弟手中,买下了《蒙娜丽莎》。后来,达·芬奇的另外几个作品,《施洗者约翰》、《岩窟圣母》、《圣母圣子圣安妮》,也进入卢浮宫,所以,想看达?芬奇,不要去米兰,不要去佛罗伦萨,不要去罗马,要去卢浮宫。
想象一下,如果没有《蒙娜丽莎》,卢浮宫是不是缺了点什么?
从弗朗索瓦一世开始,法国国王就不再只懂征伐,国王对艺术的热爱、拥抱、痴迷、扶持,带动了整个法国社会基因突变。而且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是所有中央集权国家的特点),过去两百年来,法国驻外大使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国王淘宝,断臂维纳斯,胜利女神,都是大使们淘来的。
拿破仑时代是最高潮,每次出征战神都要带一堆专家,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帮他确定,哪些东西值得弄回去。那十几年,艺术品成车成车地、浩浩荡荡地、从欧洲各地运到卢浮宫……
拿破仑也穿越阿尔比斯山脉,去征服意大利了...
这些顶级作品又启发了多少人?又让这些人产生多少新的顶级作品?这个循环,从蒙娜丽莎开始,从弗朗索瓦一世开始,到今天的“鲜肉”总统马克龙,还没有结束。
所以啦,理解弗朗索瓦一世所做的事,就能理解卢浮宫,理解过去的法国怎么成为今天的法国,为什么法国王室如此热衷于艺术,为什么莫奈、毕加索、达利、大卫、杰利柯、德拉克罗瓦……会把巴黎作为家园,为什么这里会成为时尚大本营,为什么会有香奈儿、LV、纪梵希、迪奥……为什么法国人如此浪漫,为什么他们的总统不怕绯闻多,只怕情人少,甚至情人节巴黎地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广告公开展示:
“别忘了,今天买两束玫瑰,一个给老婆,一个给情人。”
(编辑: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