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的餐桌
“我们在一座金字塔背后的小村庄里闲逛,无意中发现了一家小饭馆,这里的食物虽然简单却很美味。我们点了一盘蚕豆羔羊肉末、面包、沙拉和鹰嘴豆泥,伴着啤酒大快朵颐。”
这段话来自苏珊·特拉弗斯的回忆录《明日勇敢》,描述了1941年12月,她作为自由法军第1旅旅长马里-皮埃尔·柯尼希将军的司机,陪同将军游览埃及吉萨时的经历。对她而言,柯尼希将军既是上司,也是一位特别的人物。当时,自由法军为了配合英军在北非的作战,由叙利亚的阿勒颇转移到开罗,在部队即将开赴西部沙漠前线之前,柯尼希和苏珊驱车前往以金字塔著称的吉萨,进行了一次轻松惬意的圣诞旅行。正值战时,游客很少,他们随意漫步,共进晚餐,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时光。
■ 1941年圣诞节造访埃及吉萨的两位特殊游客:自由法国将军柯尼希(左)和他的英国女司机苏珊·特拉弗斯(右)。
■ 位于吉萨的金字塔群,这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苏珊来自英国,此时她的祖国正在实行严格的食品配给制度,她的脑海里浮现出正为一日三餐发愁的父母,于是感慨地写道:“今年的圣诞晚餐如此丰富,是我此前从未经历过的,我将终生难忘。”
吉萨这家小饭馆提供的菜肴是具有典型中东风情的阿拉伯菜。由于信奉伊斯兰教的原因,羊肉是中东地区最主要的肉食,阿拉伯人制作羊肉的方法十分多样,而苏珊他们吃到的羔羊肉末则是一种很有特色的烹饪手法,这类菜肴中以叙利亚的卡博最为有名。卡博以新鲜羊肉末为主料,与洋葱丁混合,加入各种香辣调味料搅拌均匀,反复捶打成肉泥,然后裹在铁签上慢火烤制,有些类似于我们常见的烤串,因为口感细腻、风味独特而深受欢迎。
■ 叙利亚名菜卡博,使用羊肉末烤制而成。
■ 卖相诱人的烤羊肉末,除了使用羊肉作为原料外,也可以使用鸡肉和鱼肉。
苏珊提到的鹰嘴豆泥是另一种代表性的中东美食。鹰嘴豆是一种原产于西亚的豆科植物,其栽培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的古埃及,因此也被称为“埃及豆”,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鹰嘴豆泥的做法要稍微复杂一些,需要将干燥的鹰嘴豆用水泡上一晚,然后慢火煮软,捣成糊状,之后加入盐、蒜片、白芝麻酱和柠檬汁调味,最后淋上橄榄油,撒放辣椒粉等香料,并用切碎的香菜装饰。鹰嘴豆泥一般搭配外观扁平的口袋面包食用,这种面包其实更像是中空的面饼,其原料是小麦粉、盐和水,烤制后面饼中间有空腔,切开后握在手里形似口袋,故名。阿拉伯人喜欢将鹰嘴豆泥或其他菜肴夹在口袋面包中间,一起送入口中,这种吃法类似于肉夹馍。在中东地区,烤羊肉末、鹰嘴豆泥和面包的风味会因为地域有所不同,但做法大同小异。
■ 中东地区流行的鹰嘴豆泥,在中央的凹陷处盛有橄榄油,并用辣椒粉和香菜末做了装饰。
■ 切开后口袋面包的中间会有空腔,形似口袋,故而得名。
■ 鹰嘴豆泥也可以混合其他菜肴一起食用,比如图中的肉酱。
■ 在口袋面包里塞进果蔬和肉类,立刻变身阿拉伯风情三明治。
■ 在口袋面包中加入蔬菜沙拉,看起来非常爽口。
1941年圣诞之夜在古老的金字塔下享用美餐的柯尼希将军是戴高乐麾下的一员干将。他于1898年出生于卡昂,1917年参军并在一战中立下功勋。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柯尼希先后在德国、摩洛哥、喀麦隆等地服役,二战爆发后回到法国,曾参加挪威战役。法国战败投降后,柯尼希设法从布列塔尼逃到英国,加入了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并受到赏识,由上尉破格提升为上校,担任自由法国第1师参谋长,于1941年前往中东作战,不久又晋升为少将,担任第1旅旅长。在1942年5月的比尔哈凯姆之战中,柯尼希指挥第1旅的3700名官兵在德意军5个师的猛攻下坚守了16天,为自由法国赢得了声望,被戴高乐誉为法兰西的骄傲。
■ 在1942年5月的比尔哈凯姆战役中,自由法国第1旅的战士们奋勇冲锋。这一战打出了法军的威风,也让柯尼希声名大振。
二战后期,柯尼希作为自由法国的代表参与筹划诺曼底登陆,同时受戴高乐委派统一领导法国国内的抵抗组织,积极配合盟军作战。1944年8月,柯尼希被戴高乐任命为巴黎军事总督,负责恢复首都的秩序,还奉命逮捕了犯有叛国罪的贝当元帅。二战结束后,柯尼希担任驻德法国占领军司令,并在法军中历任要职。柯尼希于1951年退役,投身政界,作为戴高乐的坚定支持者曾两次担任国防部长,后于1970年去世。1984年,法国总统密特朗决定追晋柯尼希为陆军元帅,以表彰为法国的解放做出的杰出贡献。
■ 1944年8月,担任巴黎总督的柯尼希(左三)与艾森豪威尔(左二)等盟军高级将领在一起。
■ 战后晋升大将军衔的柯尼希,在他去世后被追晋陆军元帅。
与柯尼希共进圣诞晚餐的苏珊·特拉弗斯是一位经历不凡的女性。她于1909年出生于伦敦,父亲是一位海军将官。苏珊在1940年志愿加入法国红十字会当护士,后来成为救护车司机。法国战败后,苏珊辗转前往中东,在法国外籍军团第13团当司机,她以不输于男性的勇气赢得了战友的尊敬,被亲昵地称为“拉小姐”,同时也获得了柯尼希将军的钦佩,成为他的随行司机。
■ 法国外籍军团保存的苏珊·特拉弗斯的身份档案。
■ 苏珊·特拉弗斯在北非前线的留影,作为女性在异国军队中经历战火,这份勇气值得钦佩。
在柯尼希和苏珊共度圣诞几个月后,他们又在战场上共同经历生死考验。1942年5月,德意非洲军大举进攻比尔哈凯姆,柯尼希在战前要求所有女性撤离战区,但在战斗开始后不久,苏珊随一支运输队返回前线,并在此后两周内和所有法军战士一起忍受德军频繁的空袭和炮击。6月10日夜,法军奉命撤退,途中不慎闯入雷区,并遭德军的火力阻击,队伍停滞不前。危急时刻,柯尼希命令苏珊驾车开到车队前面,为所有人开路。苏珊毫不犹豫地加足油门,飞奔向前,一路上频频遭遇射击,但她唯一担心的是引擎能否正常运转。在将军座车的引领下,法军车队终于在次日上午抵达英军控制区。事后人们在苏珊的汽车上找到了11处损伤,一个减震器坏掉了,刹车也失灵了。北非战役后,苏珊又随法军先后在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作战。
■ 在比尔哈凯姆战役中成功撤退的法军部队。
二战后,鉴于苏珊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她被正式接纳为法国外籍军团成员,成为唯一加入法国外籍军团的英国女性,并随部队前往东南亚,参加了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后于1948年退役。苏珊的丈夫尼古拉斯·施勒格尔米尔希也是法国外籍军团第13团的战士,也曾亲历比尔哈凯姆激战。两人在退役后定居巴黎,育有两子。苏珊于2003年12月18日以94岁高龄去世。
■ 根据苏珊·特拉弗斯的战时留影绘制的画像,她是唯一加入法国外籍军团的英国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