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空天猎》公映有一段时间了,可关于《空天猎》的讨论仍然没有停歇。这里要说明的是,很多技术上的讨论确实普及了空战知识。
其中有一点网友们说的颇有道理:战斗机在打红外干扰弹的时候不应该开着加力。单看这一点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把开着加力的发动机比作火炬,那战斗机扔的自卫型红外干扰弹简直就是火柴,对红外制导导弹起不了啥作用。
为啥这样说?
侧卫战斗机的干扰弹安装位置
俄军教令对苏-27和米格-29的ППИ-50(英文编号:PPI-50)红外干扰弹的使用有着明确规定。这种干扰弹的使用效果是用敌红外制导导弹(应该是红外点源制导)从瞄准飞机转而瞄准红外诱饵弹的概率来表示的。其效果取决于多方面因素,比如发射的红外诱饵弹的数量,发动机的工作状态,敌方导弹发射时针对载机的角度以及发射距离。
猜猜这是什么机型,也是侧卫家族的
一般来说,战斗机齐射红外干扰弹的数量越多,干扰效果越好;敌方导弹在前半球发射更容易被诱骗,对尾喷管的角度越大越容易被诱骗(所以即便是具有大离轴角发射能力的导弹,最好也要对正了再打);敌方导弹发射距离越远越难以被诱骗,因为在远距离的情况下红外诱饵弹与飞机的视角较小。
载机发动机的工作情况,对欺骗成功率的影响非常大。
这种不计成本的打法,只有在应急和表演状态才能打。图片来自于网络
按照苏军教令的数据,如果敌机位于战斗机尾后,距离500-1200米时,角度为零的情况下(也就是正对尾喷口),发动机处于额定状态时,齐射2枚红外干扰弹,即可将敌方红外制导导弹成功诱骗的概率接近80%,发射4枚,则接近100%。所以,俄军教令规定,苏-27在低空飞行时,在任何敌方可能的伏击地段都要投放干扰弹,如果干扰弹不够,则要在主要战斗区域投放干扰弹。所以,可见发射红外干扰弹这一点,还是很讲究的。
如果发动机处于军推状态(最大无加力),发射2枚红外干扰弹诱骗成功概率最高20%。发射4枚干扰弹的成功概率也只有60%到70%。如果是距离1200米-6000米,即便发射4枚干扰弹,成功概率最高只有20%。
俄罗斯网站上出售的红外干扰弹弹壳
然额,只要发动机处于加力状态,无论是齐射2枚还是4枚,无论在哪个高度上,无论正对尾部还是带有一定偏转角,只要位于尾后,无论距离多远,干扰弹成功诱骗导弹的概率都是——0!
但是,俄军还装备一种更厉害的干扰弹——ЛИ-250。苏-27携带这种干扰弹,即便打开加力投放,也能诱骗敌方红外制导导弹,因为相对于像火炬一样的发动机尾焰,它简直就是一个小太阳。
苏-15战斗机测试ППИ-50红外诱饵弹。图片来自于网络。
不过,这种干扰弹不能由苏-27的АПП-50干扰弹投放装置投放,而是需要额外携带一种通用弹舱。它的主要用途是为飞机编队提供支援保护,使其免遭敌地面发射的红外制导导弹的攻击。无论是在发射前,还是在红外制导的地空导弹发射后都能将敌方的地空导弹红外导引头从瞄准战机转向瞄准红外干扰弹。而这不受苏-27的发动机工作状态的影响,即便是加力状态,这种红外诱饵弹的红外辐射强度都足以将防空导弹吸引到红外假目标上。不过,尚不清楚其诱骗“毒刺”这种红外/紫外双色导引头的效果如何。
现代战机对红外/箔条弹的需求有增无减。图片来自于网络。
这种诱饵弹从通用弹舱投放4.5-5秒后开始充分燃烧,其燃烧时间接近1分钟。它的降落伞能保证燃烧的红外诱饵弹以4米/秒的速度下降。
当然这种红外诱饵弹的使用也非常讲究。苏-27使用这种红外诱饵弹的高度在500-3000米之间,飞行速度540-900千米/小时。
苏-27的座舱图,据国外游戏玩家称,圆圈内为红外/箔条干扰弹投放控制面板。图片来自于网络,非中国空军飞机
由于从发射诱饵弹到诱饵弹充分燃烧有一个5秒钟的时间,这一段时间无法有效保护载机,所以在使用ЛИ-250时也要结合АПП-50投放的红外干扰弹。
到目前为止,通过公开的图片,我们尚未发现解放军的苏-27以及歼-11系列战机曾携带过这种红外诱饵弹投放装置。由此来看,俄罗斯当年似乎未向中方出售这种干扰弹及投放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