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德国

德国新政府加强限制移民政策

【欧洲时报李帅综合报道】加强边境检查并推行更严格的遣返政策,成为德国新政府在移民问题上点起的第一把火。本周,德国内政部长亚历山大·多布林特(Alexander Dobrindt)在联邦议院为收紧移民、难民政策作出辩护。他强调,在边境实施管控、遣返非法寻求庇护者等举措,将为建立更有秩序的移民政策打下基础。

德内政部:将取消快速入籍暂停特定情况的家庭团聚签证

多布林特指出,德国民众期待政策有所转变。非法移民正在威胁德国以及欧洲的安全和稳定。同时,德国上到城市,下到农村的的整合接纳能力已经达到极限,许多地方已经处于过载状态。

媒体介绍,随着新一届政府收紧移民、难民政策,德国接下来还将推进以下措施:

在居留法中重新明确“限制移民”的目标、撤销上届政府出台的加快入籍政策、在某些情况下暂停签发家庭团聚签证、或暂停自愿接收项目、修订并实施“欧洲共同庇护体系”、推动在第三国审批庇护申请、扩大安全原籍国名单、加强对叙利亚和阿富汗难民的遣返、永久驱逐危险和犯罪分子。安全方面,多布林特宣布或将扩大警方及情报机构的调查权限,包括允许警方在嫌疑人的通信设备中安装间谍软件,以读取加密信息。同时,警方在执法时还将被取消多项限制和要求,这些限制旨在防止基于肤色、语言、性别而做出的调查。

多布林特表示,以上措施是联盟党为减少社会分裂、实现国内稳定所设定的议程。他也同时呼吁执政伙伴社民党,共同推进这些项目。对于这些措施,绿党和左翼党表示反对,社民党内也有部分议员认为许多措施并不合法,并且德国需要与邻国协商,共同应对难民问题。

德国警方获准驱逐到达德国边境的难民 邻国强烈抗议

【欧洲时报李帅综合报道】任期伊始,新一届德国联邦政府便在难民问题上有所动作。内政部长亚历山大·多布林特(Alexander Dobrindt)宣布,加强边境管控,并撤销自2015年实施的联邦警察不得遣返寻求庇护者的命令。

这也意味着,未获得合法居留许可的难民,警方有权将其驱逐。此举一出,迅速招来瑞士、波兰等邻国的强烈不满。

面对外界质疑,多布林特在电视二台的节目中,为新政做出辩护。他强调,德国的《庇护法》为加强管控的政策提供了法理依据。并且,与邻国签署过的协议也保障了德国的相关权利。

多布林特指出,欧盟相关条约有“适用于紧急情况”的条款,即“在国家内部安全和秩序受到威胁时,成员国可享有特别权利”。不过,政府发言人随后澄清称总理无意启动国家紧急状态。

谈到撤销对警方的限制时,多布林特表示,德国必须拥有遣返非法移民或难民的能力。但他同时保证,病人、孕妇、儿童等特殊群体不会受到遣返措施的影响。推出新政的目的,也是为了逐步减少德国的非法难民规模。对此,德国联邦警察工会主席海科·泰加茨(Heiko Teggatz)表示,警方从此将有能力更加坚决地遣返非法入境者。

英国路透社表示,德国内政部的这一举措,在合法性上存在争议。德方反驳称,其参照依据是《庇护法》第18条,即如果难民来自安全的第三国,则德国有权拒绝接收——德国的边境线上,所有国家都处于安全状态。德媒报道,欧洲的难民问题最大矛盾点在于,到底哪个国家负责处理申请?目前来看,德国在这方面承担较多。并且因程序复杂,许多难民除了能无障碍进入德国之外,还能在这里停留相当长一段时间。

当然,这样的事情大家还得商量着来。

多布林特强调,德方会始终与欧盟各国协调,并且也承认类似举措无法立刻解决难民问题。联邦总理府主任托尔斯滕·弗赖(Thorsten Frei)明确表示,加强边境管控不会是德国的常态。但之所以采取措施,是因为欧盟目前并不能有效保护外部边界。

联合国:对德国的决定感到担忧

【欧洲时报紫蒿综合报道】德国联邦警察被正式授权拒绝部分经陆路入境的寻求庇护者。此举引发联合国难民署(UNHCR)强烈关注,其驻德国代表托特(Katharina Thote)明确表示:“对德国政府不再接受边境庇护申请的决定感到担忧。”

她指出,德国长期以来是联合国难民署最亲密的合作伙伴之一,也是全球重要的难民接纳国。

根据目前的政策,新任内政部长、多布林特(Alexander Dobrindt)已指示加强边境管控,明确要求将未持有效签证或未即时提出庇护申请的入境者遣返。其中虽有例外,例如带幼儿的女性、临产孕妇、重症患者及其他“脆弱人群”仍被允许入境,但整体趋势已表现出收紧态势。

托特指出,虽然国际法并不强制难民必须在其第一个抵达国提出庇护申请,特定条件下可以将难民遣返或转送至安全的第三国,但前提是这些国家必须尊重《日内瓦难民公约》的基本原则。

她警告说,一旦德国对所有边境难民关上大门,可能将严重冲击整个欧洲的责任分担机制。

她呼吁联邦政府聚焦于欧盟框架下的协调机制,以合理引导庇护流程、实现区域内更公平的分配。同时,提升庇护程序效率和改善接收条件,也有助于真正有资格留德的难民更好地融入社会,并加快遣返不具庇护资格人员的进程。

目前,德国内政部仍表示评估这项措施的效果“为时尚早”,但可以确认的是,申请数量早在边境政策变化之前就已呈下降趋势。今年以来,首次提交庇护申请的总人数为45681人,较去年同期几乎减少一半。

尽管德国政府声称此举是为了减轻地方压力、加强秩序管理,但在联合国看来,这一政策方向若缺乏更强的配套协商机制,或将动摇欧洲一体化在庇护政策上的道义基础。

德国新政府加强边境管控 警方控诉工作强度太高

【欧洲时报讯】加强边境检查并推行更严格的遣返政策,成为德国新政府在移民问题上点起的第一把火。然而,这一举措饱受争议。负责执行该政策的德国警方,即向媒体大吐苦水,颇有些“撂挑子”的架势。联邦政府的这项政策,由此添了新的变数。

德国警察工会(GdP)联邦警察负责人安德烈亚斯·罗斯科普夫在接受芬克媒体集团采访时表示,当前高强度的边控只能依靠调整排班、暂停培训及停止削减加班时数等临时手段予以维持。“警方最多还能维持几周的密集检查”,罗斯科普夫直言。目前,已有超过一千名机动警察被调派至边境执行任务。而《明镜》周刊获得的一份内部备忘录早在5月初就表达了对边控持续性的担忧。不过,罗斯科普夫也强调说,警察工会支持政府减少“非法移民”入境的努力,并认为联邦警察执行边控措施是合理的。

德国新任内政部长多布林特上任数小时内即下令加强边境检查,并授权将部分寻求庇护者直接在边境遣返。根据多布林特的数据,相关政策实行一周内,遣返人数几乎增加了一半。然而,《明镜》指出,自5月7日以来,德国的庇护申请总量基本保持稳定,未出现明显下降。

该政策在政界也引发激辩。社民党内政事务专家拉尔斯·卡斯特卢奇警告称,这种单方面加强边控、未经协调遣返庇护者的做法,可能导致欧洲各国偏离共同的庇护改革路径。他指出,德国在移民问题上“唯有与邻国携手,方可成功”。

相反,联邦议院基民盟籍内政事务专家亚历山大·特罗姆则肯定了当前政策的成效。他表示,德国不再是欧洲移民的“吸铁石”,并强调“这一对更为严格移民政策的信号,正是我们的欧洲邻国多年来所期盼的”。

邻国关注德国边境新政

【欧洲时报冀果编译报道】德国内政部长多布林特(AlexanderDobrindt)刚一上任就宣布了第一批重大变革措施。其中,拒绝难民入境速度将得到加快。不过并非所有邻国都认可这一举措。尽管如此,也有积极回应。

德国新闻电视台(N-TV)报道,联邦内政部长多布林特在就任后马上宣布称,将增加保卫德国边境安全的联邦警察数量并拒绝(非法)难民入境,即使他们希望在德国申请庇护。多国对此表示震惊。默茨最初宣称的“与我们的欧洲邻国协商”的说辞似乎成了一句空话。

瑞士联邦司法和警察部门表示:“瑞士对德国未经协商就采取这些措施表示遗憾……瑞士认为,(德国)在边境(采取的)系统性拒绝(难民入境措施)违反了现行法律。”其称,当局现在将“关注(事件)影响并在必要时考虑采取措施”。

瑞士方面呼吁,货物和人员的流动应该不受(德国)强化入境管控措施的影响。该部门表示:“两国公民应能继续畅通无阻地跨境通勤上班。”报道称,瑞士联邦委员会成员扬斯(Beat Jans)提议两国主责部长能举行一次会晤,但“尚未得到答复”。

波兰呼吁德国新任总理默茨不要采取任何单方面举措。波兰总理图斯克(Donald Tusk)在与默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解释称,波兰已投入巨资保护欧盟的外部边界。不过为了不妨碍通勤交通,对内部边界的保护就没有过多关注。“我理解加强边境管控的必要性。但这应该首先适用于(申根地区的)外部边界。”

奥地利政府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对默茨和多布林特采取的路线表示欢迎。奥地利内政部表示,“为了共同实现国际和可持续的成功,特别是在(难民)遣返和外部边界保护领域,我们将依靠与德国联邦政府的密切和充满信任的合作……我们认为德国当局(采取)的所有措施都遵守了欧盟法律法规。”

声明还补充称,奥地利联邦警察的行动将“根据当前局势的发展不断调整”。“奥地利内政部长卡纳(GerhardKarner)已与德国新任内政部长亚历山大·多布林特进行了电话沟通。”

捷克内政部长拉库尚(VitRakusan)也有类似表态。他近日也同多布林特通了电话,并就边境措施交换了意见。

他现在表示:“这些措施将不会对捷克及其公民造成任何重大影响。”“遣返非法移民已经在进行中——不管是在德国和捷克之间,还是在捷克与斯洛伐克之间。”

拉库尚进一步表示,德国和捷克之间所谓的过境移民“处于历史最低水平”。“尽管如此,我们仍不希望低估了当前局势,因此我们正在努力推动庇护法的迅速变革。”

多布林特宣布,他希望增加联邦警察执勤数量。据德国《图片报》报道,他们的执勤时间也将延长,每天最多可达12小时。虽然并非所有难民都将自动在边境被拒之门外,但要想避免上述情况,仅仅想在德国申请庇护是远远不够的。此外,孕妇和儿童将获得豁免。他们将可以继续寻求保护。

(编辑:李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