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
刚刚庆祝完中国共产党96周年华诞,成都市党政班子就马不停蹄地投入到落实推进成都产业大发展,推进国家级中心城市的建设中。
7月2日,成都市召开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大会就全方位多举措以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作出详实的部署和总动员。
国际在线四川报道(郑建超):大会在成都市委机关设立1个主会场,在成都市各区县等机关设立22个分会场,各级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企业界大咖,学界专家等超万人参与。会议隆重、高规格、范围广,引发各方高度关注与广泛赞誉。伴随会议的召开以及系列产业政策的即将落地,也必将再度掀起世界聚焦、关注、投资成都的新热潮。
纵观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7月2日在“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上的发言,让人备受鼓舞。从大会得知的信息来看,成都市在产业发展的举措可谓可圈可点,处处可见大手笔大文章。
大会内容贯穿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于经济发展的科学论述,和对当前经济新常态下中央的判断以及新常态下的积极主动作为,对“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响应。
党的十八大提出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范锐平书记表示,成都将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功能。要打开大门搞建设,让新鲜空气进来,让新生力量进来。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必须主动运用国家新一轮开放战略,坚持“更全面、更深入、更务实”的新开放观,全方位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用好驻蓉机构和国际友城资源,深化拓展国际合作,搭建更多境外投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构建经贸机构合作伙伴网络,加快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充分利用278家在蓉落户的世界500强企业资源,深入研判其全球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趋势,争取将更多驻蓉机构升级为区域总部、功能总部或研发总部,大力开展以跨国公司为核心的产业生态链生态圈建设,吸引协作配套企业汇聚成都。要用足“两港”(宜宾港、泸州港)资源,高水平建设国际门户城市。
他还强调,持续提能蓉欧快铁,引导适铁产能加快向成都转移,扩大双向贸易。要用活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经济外向度。瞄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依托在蓉央企、外企,支持优势企业联手拓展国际市场。积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建立境外研发和营销机构,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取得境外知识产权,加快“成都智造”“成都服务”走出去步伐。
大会体现了成都市对国家级中心城市发展定位的积极落实。
中国-欧洲中心在成都高新区正式启用。(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 供图)
2016年5月,国家将成都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至此,成都成为继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之后第6个国家中心城市,并明确成都要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增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金融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功能。
随后,今年4月份召开的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会议就提出了“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切实增强经济中心、科技中心、金融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通信枢纽的支撑功能。7月2日,成都产业发展大会的召开,正是对“五中心一枢纽”的具体而详实的部署。比如在科技中心的建设上,超前布局人工智能、精准医疗、虚拟现实、传感控制、增材制造等未来产业,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等正是对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落实。
实际上,纵观全球城市发展,产业是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是城市正常运转的关键支撑,在城市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会议内容体现了对经济规律的充分尊重,按照经济规律办事,体现了对四川区域经济特色的有效把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意味着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要尊重市场,按照市场规律办事。
成都向世界发出邀请:来建功立业(华小峰 摄)
正是在充分研究了当前全球经济仍处在长周期的深度调整阶段,总体企稳回升与发展变化加快成为主要特征;深入思考一些城市后发崛起的路径和规律,再定义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互动关系对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敏锐把握产业环境和科技创新趋势对城市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等因素的基础上,大会提出必须精准把握新趋势,加强产业政策创新和经济组织方式改革,重新布局适应时代发展的具有先导性、主导性产业。
截至2016年底,成都管理的人口已达2030万,三个圈层的经济结构和环形交通组织方式带来了一系列城市病。
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决定重塑城市经济地理,从优化城市空间开局起步,推动城市发展战略调整。着眼城市产业发展战略目标,优化城市产业空间布局。实施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十字方针”;邀请国内顶尖团队,借鉴雄安新区规划理念,尊重和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对城市功能、空间结构、发展模式、产业布局等进行优化调整。坚持以重大功能设施引导城市产业布局,推动优势资源优质企业向城市功能区和产业新城集聚。强化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大力实施轨道交通加速成网计划,到2022年地铁运营里程600公里,实现22个区(市)县轨道交通全覆盖,基本形成半小时轨道交通通勤圈。
成都向世界发出邀请:来建功立业(华小峰 摄)
坚持以产业新城为核心构建产业生态圈,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坚持以产业链垂直整合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坚持中游突破、两端跟进,做强核心技术和重要环节,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龙头和关键配套协同发展,将上中下游企业“一网打尽”等重塑产业经济地理,打造有机融合、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链生态圈。这一些举措都是尊重市场规律办事的体现。
会议还指出,深入推进能源供给侧改革,着力实施绿色、清洁能源转化工程。全力支持在蓉高校“双一流”建设,重点支持高校创办国际校区,与世界一流大学共建与成都长远战略契合的学科和院系,促进具有比较优势的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轨道交通、能源互联网、先进核能等国家级重大科研工程落户成都,全力争创以军民融合为特色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深度萃取巴蜀文化、三国文化、熊猫文化等文化精华,开发更多天府文化主题旅游产品和服务,加快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大力促进乡村旅游与农耕文化、地域文化、时尚文化融合,提升乡村旅游的内涵和品质;办好国际非遗节、创意设计周、音乐产业博览会等精品活动,打响非遗之都、设计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和美食之都的城市品牌等则是结合成都文化、地域等特点发展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产业的良好举措。
总体来看,大会内容高屋建瓴,内容详实,全面客观又务实创新。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成都国家级中心城产业发展大会是一个区域经济产业振兴政策大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会对产业的发展形成巨大的推动促进作用,让成都产业发展更加如虎添翼。比如会议提出的重点发展支持的产业,比如电子信息、汽车制造、食品饮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以及超前布局的人工智能、精准医疗、虚拟现实、传感控制以及提出要大力发展的高新技术服务业、现代金融服务业、文化创业产业等产业都孕育着巨大的商机。会议如此明确地提出要发展的产业,实际上是高调向世界发出了投资成都的尊贵邀请函。
成都以国家级城市中心产业发展大会为契机,向全球发出了投资成都、在成都建功立业、居家的最强音,势必将掀起新一轮全球各路资金涌入成都的热潮,让我们拭目以待,期待成都这个千年古都,在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驱动下迎来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