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余隆
在北京国际音乐节迎来20岁生日之际,昨天上午,一场前所未有、长达10个小时的“交响马拉松”在保利剧院的舞台上“鸣枪开跑”。从10时到22时,9支本土乐团先后“接棒”登场,不间断地演奏了28部中外经典作品。昨天演出最大的亮点,则莫过于在最后登场的节日管弦乐团。虽然前天才正式宣告成立,这支由各团的首席、副首席组成的乐团却是当之无愧的劲旅。在音乐节艺术总监余隆的指挥下,节日管弦乐团带来了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和弗朗茨·雷哈尔的《金银圆舞曲》,为这场盛大的“马拉松”圆满收官。
不容小觑的年轻力量
昨天上午8时左右,保利剧院门前的东四十条地铁站便陆续走出了许多背着琴盒的身影。此时剧场后台中,不少换上了典雅的黑色西装或礼服的乐手一边吃着早餐,一边调整着自己的乐器——他们正是要在10时登台的昆明聂耳交响乐团。早在今年8月份北京国际音乐节召开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上,9支受邀参加交响马拉松的乐团就通过抽签决定了出场顺序。首次亮相音乐节的昆交名副其实的“手气壮”,上来便抽中了写着“1”的签子,而为马拉松“鸣枪”的重任自然就落到这支年轻乐团的身上。
2010年3月,在原昆明交响乐团与云南省歌舞剧院交响乐团的基础上,整合后的昆明聂耳交响乐团成立了。值得一提的是,昆交的乐手全部来自云南省当地。这片“彩云之南”的灵秀土地养育着二十多个民族,诞生于此的昆交因此总是带着浓厚而热烈的民族风情。此次参加北京国际音乐节,昆交也拿出了最具诚意的作品。在王西麟的《火把节》将剧场的气氛烧得暖融融之后,昆交带来了由作曲家邹野改编的《阿诗玛组曲》,这部作品也是昆交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委约之作。指挥台上,昆交的首位艺术总监黄屹“浑身是戏”,受到“阿诗玛”旋律感染的他脚步灵活,手上动作起伏有力,整个人也不停地随着节奏摇晃,仿佛下一刻就要开心地跳起舞来。但饶是如此,40多分钟的曲目结束,回到后台的黄屹也出了不少汗。入秋的北京天气寒冷,黄屹还是忍不住把外套脱了下来,站在上台口处仔细聆听接下来登场的中国爱乐乐团的演奏。初登音乐节就在马拉松上首个亮相,比起压力,黄屹和昆交感到的“更多是荣幸和激动”。“昆交来自边陲,音乐节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黄屹说,“大家今天能有这样的表现,我觉得非常开心。”
长着一张圆圆的娃娃脸的黄屹有着大家肉眼可见的年轻。黄屹是80后,今年31岁,去年开始担任昆交的艺术总监。黄屹其实是北京国际音乐节的老熟人了,许多乐迷应该都还记得,在2012年的第十五届音乐节上,黄屹曾经成功执棒中国爱乐乐团演出歌剧《原野》。2013年,他作为指挥家古斯塔夫·库恩的助理指挥,参与了瓦格纳歌剧《帕西法尔》的中国首演。对于音乐节这方给予了自己一片天地的舞台,黄屹的言语间满是感激。“我非常感谢音乐节能给我们年轻人展示的机会,把交响乐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听到,也是我们这一代义不容辞的责任。”
之所以选择远在西南的昆交,黄屹有着自己的理由。“第一次接触这个团之后,我被大家真心想把乐团做好的诚意感动了。”12日乐团飞抵北京,下了飞机后,大家却都没了踪影。难得大老远来次北京,黄屹以为乐手们都出去玩了,却在刷朋友圈时发现原来大家马不停蹄地赶去和北京的各位演奏家前辈“约课”了。“他们去上课这件事儿我真没想到,你能感觉到他们是想抓紧每一分每一秒。”黄屹说,“永无止境地在学习,是昆交让我觉得非常自豪的一点。”而不管在台前幕后,对于各位前辈,黄屹也始终保持着学习和尊敬的态度。在昨天昆交的演出后,黄屹把自己手中的鲜花献给了第二小提琴声部的一位女演奏家。“结束音乐节后她就要退休了,今天应该是她人生中的最后一场音乐会。她为自己的事业贡献了三十多年的时间,希望这束花能够把我的祝福送给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