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英国

新常态下首度开展 伦敦弗里兹艺术周登陆摄政公园

【欧洲时报记者田皓雪子综合报道】10月,秋色尽染,伦敦艺术圈翘首以盼的艺博盛事——弗里兹艺术周(Freize Week)终于回归线下。因疫情阔别已久的弗里兹艺术周再度以伦敦弗里兹艺博会(Frieze London)和弗里兹大师展(Frieze Masters)装点摄政公园,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新兴画廊与年轻的艺术家们和6000年前的艺术作品与所有藏家、策展人和艺术爱好者共振,再度展现伦敦的创意与艺术精神。

article_img

弗里兹艺术周现场,一名观展人凝视艺术作品。(图片来源:欧洲时报记者田皓雪子 摄)

新常态下首度开展 艺术热潮席卷伦敦

10月13日到17日,伦敦坐标性大型艺术活动弗里兹艺术周在摄政公园展出。观展者可进入两大阵地,分别是聚焦世界领先水平的当代艺术画廊的弗里兹艺博会(Frieze London),和汇聚反映从6000年前至20世纪艺术史的弗里兹大师展(Frieze Masters)。从艺博会走至大师展的户外也放置着造型各异的艺术装置供人欣赏。同时,弗里兹线上展厅(Frieze Viewing Room)也有更多网络活动可以参加。

为配合防疫措施,今年想要入场弗里兹艺术周需要提供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疫苗两针注射证明或新冠病毒核酸(PCR)检测阴性证明。尽管如此,开展第一天熙熙攘攘的藏家和热情不减的艺术爱好者们仍充满了整个展厅。不少藏品下的标价也已被红色圆形贴纸覆盖,表示名作有主。

在艺博会的主展单元(Main)中,不仅有知名的阿尔敏·莱希(Almine Rech)、卓纳画廊(David Zwirner)、豪瑟沃斯画廊(Hauser&Wirth)、里森画廊(Lisson Gallery)、白立方(White Cube)等,更有从亚洲远道而来的Gallery Baton、东画廊(Don Gallery)、Kukje Gallery、马刺画廊(SPURS Gallery)、STPI等画廊让观展人一饱眼福。

艺博会的关注单元(FOCUS)更有新兴画廊和艺术家们一同成长的痕迹,携手12年间成立的年轻画廊与观展者见面,包括:阿卡迪亚·米萨(Arcadia Missa)、Emalin、西班牙研究所(Instituto de Visión)、Hot Wheels Athens、PM8/Francisco Salas、Proyectos Ultravioleta等,以及来自上海的Bank、来自香港的Blindspot Gallery、Empty Gallery、Edouard Malingue Gallery等。

article_img

弗里兹艺博会关注单元的Galerie Tanja Wagner展示凯瑟琳·霍夫曼Cathrin Hoffmann的作品。(图片来源:欧洲时报记者田皓雪子 摄)

相比艺博会无处不在跳动的年轻脉搏,大师展则保有沉淀近6000年至今的古典与优雅。来自中国的青铜、瓷器占据展厅一隅,此外还有脱颖而出(Stand Out)和聚焦(Spotlight)两大单元,前者关注极富雕塑性和概念性艺术品,后者则有世界各地先锋派的个展展位。

被称为英国最贵的艺术家达明安·赫斯特的藏品也现身大师展,他的虚拟艺术作品《货币(The Currency)》作品以及特别展览也将于艺博会现场推出。在科技与艺术交互愈发频密的当下,赫斯特与LG合作举办名为“LG x Damien Hirst:A History of Painting”的展览,其主要作品和虚拟艺术作品都将通过LG OLED电视产品投射到现场。

中国青年艺术家崭露头角 艺术风格融合留英经历

占地面积巨大的弗里兹艺博会中也不乏中国艺术家的身影。来自北京的马刺画廊就带着诸多青年艺术家的作品登场。马刺画廊的管理合伙人贾伟表示,多位展出作品的艺术家均有在英国留学的背景和经验,其中不乏皇家艺术学院和伦敦艺术大学的毕业生,在他们的创作风格中很明显能看到对英式审美的结合与欧洲文化带来的影响,色彩更为明艳大胆,并将电子科技融合到呈现形式中。

贾伟介绍,展位围绕多元身份这一主题,呈现艺术家们对性别、阶级和文化差异等议题的思考和艺术实践。譬如李怒的《移民》,结合行为、媒体与影像表达着对未来未知的迷茫与思考。

article_img

来自北京的SPURS画廊一角。图片右下方的行李箱《移民》为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雕塑系的李怒创作。(图片来源:欧洲时报记者田皓雪子 摄)

邢丹文的《我无法感到我的感觉》,通过影像展示了女性一生种不同的阶段所面临的体验,她长期关注社会形态、女性身份,以及1960年代生人这一群体,近年作品娴熟地运用综合性艺术语言,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面貌。

article_img

SPURS画廊带来的邢丹文作品《我无法感到我的感觉》。(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来自上海的东画廊也频频被资深藏家光顾,其中一副由胶片组成的“画作”需要配合灯光照射展示,在不同光线条件下呈现出从明亮到幽静等不同质感的体验,尽管已经售出依然吸引诸多藏家与艺术爱好者驻足。

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的艺术家郭海强也将布面油画等作品带到了英国,凸出画布与画框范围的创作与粗粝的油画材料显现着强烈的立体感。他透露,自己特意选用了与中国山水配色相合的色彩。

(编辑:顾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