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法国

法国“药荒”问题积重难返

【欧洲时报蔡家怡编译】近年来,法国不时闹“药荒”,令长期病患者苦不堪言。政府两年前曾出台针对性措施,包括立令强制库存,但情况丝毫没有好转。20日,全国抗癌联盟副主席血液学家韦尔南教授(Jean-Paul Vernant)再次呼吁当局成立公共机构来监督协调药物生产和供应,并主张对不肯承担供应责任的私营药品厂商施以经济处罚。

韦尔南教授当天作客Franceinfo电台节目时表示,药品短缺已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甚至越闹越“荒”,据全国抗癌联盟的调查,75%的癌症病人都曾遇到过买不到药的情况。他引用药监局的数据指出,20年前,法国每年发生短缺的药品大概有50至60种,而现在已多达2500种。

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很多“断供”的是需要长期服用的慢性病治疗药物。按韦尔南教授的说法,实际上,只有在报销范围内的“便宜药”才会出现短缺。他解释,这些是20、30甚至50年前研发的药物,其中有70%至80%是抗癌药。这些疗效经过数十年验证的传统药,因为价格不高无利可图而被药品厂商“嫌弃”。

韦尔南教授称,制药厂宁愿把生产力留出来去研制利润更高的新药,对传统药则是抱“能省就省”的态度:为了把成本压到最低,将最核心的有效成分转移到如中国或印度等亚洲国家生产,其他添加、配方和包装等环节就交给本土的分包商。如此一来,生产效率就毫无保障。

即使不至于一直缺货,但对于一名急需治疗的病人来说,一时的短缺都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韦尔南教授举例说,预防结核病的卡介苗(BCG)用于医治膀胱癌疗效显著,但因为这种疫苗长期供应紧张,医生不得不放弃使用这种有效的疗法而只能选择为病人切除膀胱,“这绝对是一个悲剧”。

尽管政府两年前已经立令,强制药商必须保证至少2个月的库存,但据韦尔南教授了解,这项规定在今年4、5月才真正生效,而厂商是在“本月”才落实起来。而且,他认为,一些药物积累下来的短缺可能持续“半年甚至一年”,2个月库存的规定效果有限。

因此,韦尔南教授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是要给予病人知情权,让他们明白医生为何要开替代药而不是用“最好的药”。

其次,他认为要设法让药品核心成分的生产“回家”。不只搬回欧洲,还要回到法国,因为“我们的药厂有这个能力,只是20年前他们被剥夺了这个工作”。

因此,他主张当局必须对药品厂商定下库存指标,不止2个月,最好是4至6个月的库存。另外还要辅以惩罚手段,让库存不达标的厂商付出代价。

最后,鉴于传统药很难提起药商的“兴趣”,韦尔南提出,法国应该成立一个能向私营厂商发号施令的公共药品机构,负责监督和协调现时“混乱不堪”的药品生产和加工行业,达到消除“药荒”的目的。

(编辑: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