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温州

胜昔桥原名窦妇桥?市民对“游桥说明”提出异议

article_img
article_img
胜昔桥旁碑文解释名曰“窦妇桥”以及窦妇桥的来历铭文。

温州网讯“胜昔桥原名窦妇桥,相传北宋时温州城九山河边住着一位守寡老妪,人称‘窦妇’……”日前,市民周先生在九山河畔游览时,看到胜昔桥的桥边矗立着一块花岗岩石碑,碑上刻着这段胜昔桥的“游桥说明”。

看了“游桥说明”上的文字后,周先生一个劲地摇头,连连说了几个“错了,错了”。他说,胜昔桥绝非窦妇桥,它们是两座不同的桥。

两座桥并非“前世今生”

市民质疑

“胜昔桥和窦妇桥是两座不同的桥,怎么能把窦妇桥的介绍放在胜昔桥上?”电话中,周先生一再跟记者强调,两座桥并非“前世今生”,桥边的“游桥说明”把两座桥弄拧了。周先生说,小时候他就住在信河街附近,中学是在原先胜昔桥边的温州中学毕业的,所以对两座桥都很熟悉。

他说,窦妇桥的位置在原“温师院”(现为市艺术学校)大门附近的一棵榕树下,即普觉寺口跨河到胜昔桥路的一座小桥,榕树边的桥址痕迹依稀可认。而胜昔桥坐落在九山落霞潭上,原本无桥,是抗战期间为便于群众疏散而建的一座木板桥(无名),解放后改建为水泥拱桥,命名为胜昔桥。前几年重建而成为现在的胜昔桥。

至于为何会把胜昔桥当成“窦妇桥”,周先生推测可能是因为胜昔桥所在的道路曾一度叫作窦妇桥路,才造成了很多人误把两座桥当作“前世今生”。

周先生的观点站得住脚

民俗专家

周先生的观点,得到了我市民俗专家金文平先生的赞同。金文平向记者出示了《温州市鹿城区地名志》,其中关于胜昔桥是这样记载的:(胜昔桥)位于松台街道胜昔桥(巷)西端,横跨九山河之上。新中国成立前原系木板桥,1970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拱桥,前后对比大胜于昔,故名。

金文平先生指着书上的记载,明确地告诉记者:“胜昔桥(巷)、普觉寺巷口榕树下之小桥叫窦妇桥,现仅留痕迹,此非胜昔桥。”而周先生说的“游桥说明”里的故事,也被张冠李戴到了胜昔桥上,同样出了错。

“胜昔桥有胜昔桥的故事”,金文平先生说,胜昔桥原先是一个架设在九山河上的木板小桥,在抗日战争期间为方便市区拉空袭警报时疏散城区人口,相当于战争年代的“逃生通道”。而窦妇桥的故事则在《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浙江·鹿城卷》中有详细介绍,讲的是窦妇和牛郎织女的传说。

记者将市民和专家的意见和看法转达给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政公用管理中心后,其负责人表示将与温州民俗专家深入探讨后,及时改正原先的游桥说明。

来源:温州日报

记者 夏婕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