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靖树图文报道】从奥运会创办伊始,文化与体育、教育皆属于奥林匹克精神的支柱之一。2024年巴黎奥运会与残奥会期间,这座城市的许多博物馆也纷纷推出了数十个奥运相关特别展览,旨在更深入地挖掘艺术、体育与奥林匹克价值观之间的联系,将“文物仓库”与鲜活的生活语境结合起来,传递历史中的故事与情感寄托。
欧时也从艺术、历史、时尚等角度记录此次“巴黎奥运特展博物馆之旅”,为读者们挖掘更丰富层次的巴黎奥运会,本文主要从艺术与历史角度观奥运。
小皇宫“运动中的身体”(Le Corps en Mouvement)展选择通过从身体、解剖学和运动的角度切入,通过古代到20世纪初的50余件绘画、雕塑、版画作品来呈现体育和艺术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系列绘画和雕塑展现了人体的运动之美。(图片来源:本文图片均自欧洲时报靖树 摄)
和许多其他博物馆一样,奥运相关展品并没有被完全放置在专属空间,而是穿插在传统展览中,以五环颜色的作品标签和布景作区分。
“上马”展览部分呈现女性通过马术、单车骑行运动所推进的解放运动风潮。
该展览分为八部分,每个“章节”都探索身体在运动中所表现的不同方面。作为第一部分,古董画廊关注了奥林匹克运动的起源:公元前5世纪的花瓶和双耳细颈瓶上的纹饰描绘了当时的铁饼与标枪投掷运动:在古希腊的奥运会期间,运动员是力量与完美的化身,赢得比赛甚至可被视作不朽的标志。
“英雄之躯”(Corps héroïque)展区则呈现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们以神话和历史英雄的身体为灵感的创作:例如,圣像系列通过圣乔治屠龙的多幅画作突显对“英雄之躯”的赞美。
在“身躯之画”(Le Corps dessiné)部分,一系列绘画和雕塑展现了舞蹈动作的美感与摔角、走钢绳等运动的力量感,例如丢勒和伦勃朗对男性裸体的创作;“身体定格”(Corps en suspens)部分体现了人体美感在艺术中的重要地位,例如作品《美惠三女神》;“雕塑身躯”部分展示了雕塑家在刻画身体活力之美方面的探索,例如试图雕刻家尤里耶维奇(Youriévitch)所刻画的女舞蹈家萨莎·利奥(Sacha Lyo)。
展览的其他主题还包含儿童运动历史介绍(如毽子)、女性通过体育的解放运动(“上马!”主题)及20世纪初的现代奥运会。
不仅如此,在“运动员之言”版块,12位高水平运动员每人选择了一副小皇宫的主题展品,阐述自我与作品之间的联系:每人从个人生活、所面临的体能挑战、抱负等角度解释为何与所选作品产生深刻共鸣。
高水平运动员阐述自我与所选艺术作品的联系。
高水平运动员阐述自我与所选艺术作品的联系。
据展方介绍,这些见证词的用意在于证明,身体与动作既可以是体育赛事的一部分,也完全可以被视作艺术品。
先贤祠展览:体育提高社会能见度
被关注的不止是奥运会,在先贤祠举行的“从参加体育赛事到社会包容(1948-2024)”(De l’intégration sportiveàl’inclusion sociale-1948-2024)展览将重点转向了残奥会,并分阶段仔细梳理了残奥会赛事的标志性发展阶段:
在1948年到1960年这个阶段,英国城市斯托克曼德维尔举办了“医院运动会”,该活动由Ludwig Guttmann医生根据其推广康复运动的经验发起。
到1960年,“斯托克奥运会”逐渐成为一项日益重要的国际盛会,且仅限于坐轮椅的人参加。
1960年,在罗马举行的第一届残奥会仍然仅限于受伤的轮椅使用者参加,但渐渐地,截肢者、视障和视障运动员开始参与进来。1984年纽约奥运会,脑瘫运动员也获得了参赛资格。
先贤祠展览刻画了残奥赛事从医院走向社会的不同阶段。
先贤祠展览刻画了残奥赛事从医院走向社会的不同阶段。
1989年到2012年这个阶段被定义为“新残奥运动时期”,进一步为聋哑运动员和智力障碍运动员敞开大门,旨在扩大和汇集不同类型障碍运动员的参与度。
据展方介绍,2012年伦敦奥运会标志着一个“转折点”,残奥会成为展示独特的运动能力表现的绝佳机会,智力障碍运动员也被允许在3项新赛事中比拼。
值得一提的是,该展览配备了视频、音频和手语内容,通过可触摸的图标提供了多感官观展体验,也可谓是延续了“参与”和“融合”的残奥会精神。
在联合策展人瑞士洛桑大学社会与政治科学学院副教授安妮·马切利尼(Anne Marcellini)看来,这是对体育如何促进社会融合的深刻探讨。她在介绍语中写道,残奥会为“有别样能力”者的解放活动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体育为他们提供了更高的社会能见度。
因此,从“公众观念转变”的这个角度来看,体育运动可以称作一个有效的施展平台,它超越了竞技本身,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残疾运动员报道集锦。
残疾运动员报道集锦。
同样的,蒙彼利埃大学讲师(HDR)、“健康、教育、残疾情况”实验室(Santésih)副主任、联合策展人西尔万·费雷兹(Sylvain Ferez)点评道,现今习以为常的运动赛事其实是长期争取认可后的结果:“人们今天钦佩的这些高水平运动员享受了历史和激烈斗争运动的成果,正是后者为[残障运动员]获得认可创造了条件”。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本次展览主题的严肃性和重要性在于,它呈现了那些在多样性中体现成功和社会价值的“新英雄”。
赛努奇亚洲艺术博物馆:目光投向中国马术
有意思的是,在回溯体育史时,赛努奇亚洲艺术博物馆选择将目光投向中国古代马术:“中国古代的马术艺术”(L’artéquestre dans la Chine ancienne)展的17件藏品展现了马匹在中国古代军事(骑兵)、休闲活动(如音乐表演)、体育(马球)和社会身份(如葬礼游行、墓葬马俑)中非常重要的多重角色。
赛努奇亚洲艺术博物馆“中国古代的马术艺术”展览现场。
此次以中国古代马术艺术为主题的展览也是赛努奇博物馆“中国之夏”展览的一部分。千余年来,马的主题贯穿于历朝雕塑、绘画乃至诗歌之中,这展示了中国与中亚及北方草原地区不间断的交流。
此次展览的核心是一件高1.35米的陶马。据介绍,某些主要位于西南省份的墓葬出土了用陶土或青铜制成的大型马雕塑,它们与西汉马匹的区别在于,其形态紧凑圆润,双腿修长,并且马匹嘶鸣的表情让人联想到中国古代文献中所提到的中亚神话“神马”。
宫廷乐师骑马雕塑。
藏品还包括宫廷乐师马队雕塑:八位均女扮男装、头顶“双髻”的宫廷乐师团配备了多种中国古代乐器和西洋乐器,如口笛、竹笛、东汉时期(25-220年)从波斯传入的直角竖琴、4世纪来自南印度的鼓、琵琶等。此外,还有两汉时期的骑手雕塑、唐代的马球手雕塑等。通过探讨中国古代马术相关历史,该展览为观众提供了理解马术运动在文化和历史背景下重要性的别样视角。
(编辑:冀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