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州网讯 昨日,温州南怀瑾书院举行聘任仪式,正式聘任知名乡贤、《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周瑞金为书院名誉院长。
聘任仪式上,正泰集团副总裁、南怀瑾人文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陈建克向周瑞金颁发温州南怀瑾书院名誉院长聘书。“乡情依依,岁月如流,我已经80多岁了,在我最后的晚年能够为温州的文化发展贡献一点力量,这是我的光荣,也是我的心愿。”受聘后,周瑞金坦言,自从2012年南师离世,他一直期盼在南师的故乡、在温州能有一个纪念南怀瑾的场所,一个学习和弘扬南怀瑾精神的教育场所,一个能探寻温州文化发展脉络的研究场所;如今南怀瑾书院正适合打造成这样一个场所。
周瑞金,温州平阳人,曾任《解放日报》党委书记兼副总编辑、《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等。1985年,《解放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温州三十三万人从事家庭工业》报道,并配发评论《温州的启示》,他提出了“温州模式”概念。这是“温州模式”首次见诸报端,对温州发展影响深远。1991年,他以笔名“皇甫平”主持撰写《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等系列评论文章,引起海内外广泛反响。
1993年,周瑞金写下《奇书奇人奇功——记国学大师南怀瑾》,介绍他眼中的乡贤南怀瑾。这是中国大陆最早向读者介绍南怀瑾的文章。他在文中评价:“南怀瑾确是当今中国少见的传奇性人物。”此后,他与南怀瑾相识相交长达20多年。
南怀瑾书院是温州市政府于2018年为纪念南怀瑾诞辰100周年而建,是研究、探讨南怀瑾思想、学术成就的文化阵地,是传承、弘扬温州人精神,凝聚世界温州人力量的交流平台,也是纪念、缅怀南师的主要场所。未来旨在将其打造为承载和寄托文化记忆与人文情怀的温州文化地标,进一步打响“南师故里”品牌,提升温州城市文化内涵。
昨天,周瑞金还为200多名南学爱好者作了一场题为《认识南怀瑾,学习南怀瑾》的主旨演讲,讲述他眼中的南怀瑾。
来源:温州都市报
记者:张新彤

周瑞金:让更多温州人更好地认识南怀瑾价值
南怀瑾先生是继唐朝永嘉大师以来,温州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人,是当代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师。修建南怀瑾书院,是具有远见卓识的重大文化建设项目。今天,我们应该借助南怀瑾书院,让更多的温州人更好地认识南怀瑾的价值,更好地学习、弘扬南怀瑾的精神,这对于振奋温州人民信心,提升温州人民文化素质,奋力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的新温州,大有益处!
我与南师结缘三阶段
1990~1995年
以书拜师。读了《论语别裁》和《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感佩南师。南师常说:“人身难得,中土难生,明师难遇,佛法难闻。”
以文神交。《奇书奇人奇功——记国学大师南怀瑾》发表,派弟子联系我,设培养跨世纪新闻人才奖教助学金,参与金温铁路前期宣传。人民日报履新,南师题诗相赠:潦倒云门泛铁船,江南江北竞头看。可怜多少垂钓者,随例茫茫失钓竿。
1998年
访台回京时途经香港,与神交已久的南师见面,聆听教诲。一句“南书房行走来了”,蕴藏玄机。吃饭时谈了对汪辜会晤看法,饭后即要我打坐莫言。
2003~2012年
长发公寓听经,学习班听课。我果然成了“南书房行走”。南师要台湾老古出版社出版《周瑞金回肠荡气集》,发行到台港澳及海外,亲自题写书名,并嘱弟子撰写前言。2004年又题赠龚廷盦诗:“沉沉心事北南东,一睨人才海内空。早岁曾参周史席,髫年竟坠晋贤风。功高拜将成仙外,才尽回肠荡气中。万一禅关豁然破,美女如玉剑如虹。”
2006年太湖大学堂建成,他特地邀我出任太湖大学堂的教务长。
南师离世后,在一个中秋夜荼毗时,我代表太湖大学堂学生致辞,诵挽联:
世外高士 儒释道 禅净密 宏深誓愿 圣绩远播 教化无边众生 堪称当代维摩
域中奇人 军政经 教科文 筚路蓝缕 甚多建树 造福中华子孙 史载功业千秋
南先生自许一生修了两条路:
一条是历经十年筹划修建的金温铁路,是义为国家与桑梓福利,开创中国建设之先例的道路;
另外一条是他用一生修造的心路,一条以传统文化疗治精神危机,比有形的路更难修的心路。
南师的业绩修为
“一个人一生里做的事情,对人类永远有功劳,永远谋利于大家,这个才叫事业,如大禹治水。 ——南怀瑾
金温铁路留下了深深的“南董”印记
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就在《建国方略》中雄心勃勃地勾画了一幅神州铁路建设蓝图,其中有一条钢铁动脉,将福州、温州、金华、杭州贯通起来。修建一条由温州直达金华,进而把温州与浙赣铁路大动脉紧紧连接起来的铁路,将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为此,浙江地方政府和民众曾7次开工兴建金温铁路,都因种种困扰,一直未能如愿。
1988年,当温州派员前往香港邀请南先生牵头修建金温铁路时,有着深厚的爱国爱乡情怀的南先生倏然动容。他说:“这条铁路大家企望了八十年,修了七次都没有成功,今天我就决定一定要修,不是为我,是为了开启一个大例子,中国政府的公共建设可以和外资合作。因为不如此,不能加速国内的公共建设。所以我们不去打开这个关闭的大门,那么几十年都不会有人打开这个大门的。”
为此,南师调集专家夜以继日地伏案疾书,完成了《对金温铁路的浅见》,提出了改革的建设设想。由外资与地方政府共同牵手,打破内地铁路由政府或国有企业独家经营的惯例,催生了中国第一个中外合资地方铁路公司,并很快筹集第一笔2000多万美金汇进内地公司。1992年12月18日,中国第一条引进外资兴建的地方铁路——金温铁路正式动工;经过5年建设,于1997年8月8日全线铺通,1998年6月11日正式通车,翻开了中国铁路建设改革开放的新一页。
在修建金温铁路期间,他备尝艰辛,亲自参与对金温铁路的整体规划、管理制度、经营方法、工程质量、海外融资、股份制改造、班子人选等工作,让金温铁路留下了深深的“南董”印记。
这就是南师言传身教、科学教化的一个案例。那个年代,他不仅应邀投资建设金温铁路,还动员更多弟子学生到大陆投资办企业,在大陆传播先进经营理念、方式和传统文化。传播他提出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福利、资本主义经营、中华文化精神”的理念,使优秀传统历史文化在中国大陆的工商实践中得到弘扬光大。
创办太湖大学堂和国际实验学校
2000年南师来选址,到杭州、上海、江苏看一圈,选上苏州吴江七都镇。2006年太湖大学堂建成,占地280亩。一期建主楼、修习楼、生活楼三座。回廊环绕,雨天不用雨伞。二期又建三座大楼和国际实验学校。
2006年7月1日,89岁的南师在太湖大学堂首次开讲,举办了为期七天的禅与生命科学的认知初讲。他纵古论今的学术视野和拉家常式平易风格,吸引了各方人士。6年间,在大学堂和其他场所共举办了50次公开授课,受教者数以千计。此外,每天晚上他都抽一小时为身边弟子授课,一年365天,读书、修行、育人从无懈怠。
南师在91岁高龄,下决心创办了吴江太湖国际实验学校,做小学教育的全面实验。教育所涉及的内容,可用三个“合一”来概括:文武合一、古今合一、中外合一。
2008年,学校第一批招收29名学生,现在200名,教师则有50余人。他们不是以职业的心态,而是以事业的心态来做教师。南师曾多次表示对这些教师的尊敬和感动。南师还经常亲自示范为孩童上课。
2012年6月21日晚上,吴江太湖国际实验学校举行首届毕业典礼的前夕,南师作了一小时“临别赠言”的演讲,这是南师生前最后一次演讲,对学校实验教育作了一个很好的总结:“吴江太湖国际实验学校,‘国际’是个名称,就是要把国际的文化精华吸收过来。‘实验’什么?我们主张文化教育要文的武的合一,要新的旧的合一。实验的是这个。”
学的重点之一是生活教育
南师讲:“你们学的重点之一就是生活的教育,什么是生活教育啊?你们都很娇贵的,娇养惯了。尤其是父母的观念错误,要想孩子们考好学校,将来出人头地,换一句话就是家长们把自己一辈子做不到的愿望,交给孩子身上去负担,害了孩子们,这是我最反对的。
“不要以为拿什么大学的文凭,有个博士学位的,那并不能算成功。你们要晓得,教育的目的是成功做一个人!你们把这些年的基本生活教育的精神带到社会上,我可以断定你们将来是顶天立地的人,与众不同。生活的本质一句话:做人。你们这样出去做人,一定可以影响社会。你说我当年还只有十一二岁六年级毕业,我那个南老头子九十五岁亲自给我讲过话,这个资格别人买不到的,只有你们有。记住不要给老头子丢人哦!
“我今天对你们临别赠言,记住,你们将来是不是念名校,有没有拿到硕士、博士,那都是虚的。怎么做一个完整的了不起的人,怎么做一番事业,对社会有贡献,才是你们的目标,千万要记住!”
身无分文 富可敌国
现在很多人将教育、科技、工商业做好,发了大财,或者官做得很大,那都不是事业,只是职业。只有对社会大众、国家民族做了贡献,才是事业的精神所在。因此,南先生的一生从不为钱财与权势所捆绑,一旦需要投资实业谋福利于大众时,他振臂一呼,就有众多响应者参与并提供资金,这就是“身无分文,富可敌国”。
为官一任 教化一方
南师认为,“为官一任,教化一方”,比“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要高明很多。来造福一方,也不错。但在有的干部脑子里,造福就是盖高楼大厦,搞什么喷水大广场,搞一些形式主义的政绩工程,因此就乱拆迁,浪费许多宝贵的土地、农地,结果不是造福,而是劳民伤财。
教化一方,就不同了,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当官的不但要关心老百姓的生产与生活,更重要的,是要倡礼治,行道德,敦教化,提高民众的教育文化水平,还要提升整个地区的文明水平。这不比提高几个百分点的GDP,盖几座高楼大厦更难的吗?所以,教化一方,体现了为官的新的政绩观,是对干部的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佛心道骨 儒表修养
南师本人就是佛心道骨儒表的楷模。
何谓佛心:喜舍之心、持戒之心、忍辱之心、精进之心、静定之心、慈悲之心;何谓道骨: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低处流的谦卑;能圆能方的处世;能上能下的能耐;能柔能刚的品性;自净去污、功成身退的风骨;何谓儒表: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