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大利《华人街》网讯:近日,华裔演员石阳石的自传体小说“衣锦还心”与所有华人同胞以及意大利同胞见面了。 “衣锦还心”是首部旅意华人的自传体小说,也是石阳石作为作家的处女作。此前,石阳石依托于自己在普拉托七年间做公益项目的所见所闻所感,与意大利著名导演C. Pezzoli一起创作了话剧《铜门同梦》,话剧以悲喜剧形式演绎中意间的极端主义,来为2013年在火灾中丧生的7名华工申冤。而这次,石阳石通过自己的处女作小说“衣锦还心”,又一次作为一座文化桥梁向意大利民众阐述华人的移民心路历程,为华人争取在意大利主流社会应得的尊重。与此同时,这本书更是石阳石在找到自己心灵居所之后的一次寻根与传承之旅。
石阳石,出生于山东济南,1990年随母亲移民到意大利,期间洗过盘子,卖过散,而后自学了同传,为***主席当过同声翻译,也上过电视。有着与所有华二代相似的开始,却最终选择走上一条更为艰苦,却是随心的道路——表演艺术。2016年他拿到了迟到十七年的Bocconi商学院的毕业证书,却也发现内心追求的始终是那个演员梦,就如同十一年前当他获得了意大利国籍,才意识到他的根仍旧在那残存的华裔记忆深处。命运总是不期而至,带领着你我走向那尘封已久的精神领地。

这是一个关于寻根与传承的故事。
他人生中的第一趟飞机便是去往异国他乡,那个电视上呈现的,街坊邻居口中津津乐道的“天堂”——意大利。飞机起飞了,故乡远了,奶奶包的饺子的香味还萦绕在唇畔,再吃到却不知是几生几世后。飞机降落了,目的地就在眼前,此时梦碎了,故乡却也早已隔着几个重洋。他与妈妈,还是在这儿“随遇而安”了下来,为了那个“团圆”的结局。他在一句意大利语都听不懂的学校里努力着,只为让母亲能够安心工作,他为了能和新朋友们打成一片,踏进了并不属于他信仰的教堂里,祈求的,却是那句“请你保佑爸爸早点过来与我们团聚。”春去秋来,盼来团圆已是四年后,可一家团圆却在那一刻真正变成了意识深处的一个符号。青少年的他明白了,真正的团圆并非只是一家人生活在一起,而已。 在矛盾的双重身份间,在动荡不安的家庭氛围中,在漂泊无依的精神世界里,他不得不走上这条漫漫的寻根路,寻找一个心灵的居所。 最终他在信仰里找到了平和,也从自己的深处渐渐看向了世界外部。 他从青少年期对父母的不解与怨恨,变成了理解与宽容; 他从自己并不太理解的中国传统观念中,看到了人文关怀与责任; 他也从一开始对自己身份认知的双重反叛中找到了平衡,现在他称自己为生活在意大利的华人。 他传承着中国祖先的文化,传承着父辈的理想,将它们以石阳石的方式,浇灌以信仰,等待着在将来开花结果。他希望能用爱与平和滋养着这棵生命树的根,让这棵树开枝散叶,普惠更多其他的生命。
我想这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故事,甚至不仅仅是华二代的故事,他用孩子那至真至纯的眼睛,看到的是穿越时间空间定义,横跨整个人类迁徙路上的,所有“二代”的故事。如同50年代到70年代从南部迁移到北部的意大利的兄弟姐妹们,甚至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从意大利去往北欧和美洲的移民;如同未来将会降生在意大利的非洲移民后代们;乃至是在意大利落叶生根的难民的后代们。由此而来的思考,我们又有谁不是“二代”呢?又有哪个民族没有走过闭塞落后,再到开化融合这样一个过程呢?在这本书里,作者通过书写自身经历,从而想打破的不仅仅是民族歧视,性别歧视,性倾向歧视,文化差异性歧视这些我们看得见的,存在于生活中的壁垒。他真正想要打破的是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全人类几千年来固守的思想壁垒。唯有打开心灵的眼睛,才能穿破一切肤色,语言,宗教,文化等障碍,看到那一层层千变万化的皮囊之下跳动的,是一颗颗分毫不差的红彤彤的心。
此为“衣锦还心”。梦在哪儿?梦在心里。故乡在哪儿?依旧在那颗最纯净的心里。



(此书由意大利最大的出版商Mondadori 出版,目前只有意大利语版本。作者在寻找优秀的文学翻译者,与他一起将此书翻译成中文版本,感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