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军事

中国建世界最大量子实验室 大幅改善潜艇隐形能力

港媒称,据了解情况的科学家和学术权威们说,中国正在建造世界上最大的量子研究设施,以开发量子计算机和其他“革命性”技术,供军队破解密码并用于隐形潜艇。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9月11日报道,中国的这个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将位于安徽省的合肥市,占地约37公顷,紧邻一个小湖。据安徽当地媒体报道,9月晚些时候,开发商将受邀参加建设该实验室的合同竞标。

据安徽媒体报道,在这一项目中扮演关键角色的中国著名量子科学家潘建伟于今年5月向当地官员介绍时说,在这一设施中开发的技术可以立即为军队所用。

报道称,能用前所未有的精确性对物体物理参数的细微变化进行测量的量子计量学能大幅改善潜艇的隐形作战能力。

报道称,配备了量子导航定位系统的潜艇能够在水下作业3个多月,而无需浮出水面接收卫星定位信号。

据潘建伟说,一艘潜艇在水下作业100天后,艇长仍然能够以仅仅几百米的误差在太平洋中定位潜艇的位置。

该实验室的另一项任务是,开发出中国首台能够在几秒内破译密码的量子计算机。

安徽媒体援引潘建伟的话说,他们的计划是在近期内实现“量子霸权”,计算能力可以达到目前全世界所有计算能力之和的100万倍。

article_img

8月10日,中国科学院宣布,“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用1年时间提前实现了既定2年完成的科学目标,标志着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的研究在国际上达到全面领先的优势地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彭承志团队联合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等单位完成上述重要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图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在发布会上介绍有关情况(资料图)

【延伸阅读】中国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具备开通条件

中新社北京9月4日电(记者张素)记者4日从中国科学院获悉,中国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项目获得评审专家组认可,评语称“完成了预期的技术验证和应用示范任务,同意通过技术验收。”

这意味着,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线路已具备开通条件,中国在量子技术的实用化和产业化方面继续走在世界前列。

“京沪干线”项目于2013年7月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立项。研发团队经过近4年的攻关,突破了高速量子密钥分发、高速高效率单光子探测、可信中继传输和大规模量子网络管控等系列工程化实现的关键技术。

2016年底“京沪干线”全线贯通,搭建了连接北京、济南、合肥、上海的全长2000余千米的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线路,进行了大尺度量子保密通信技术试验验证,开展了远程高清量子保密视频会议系统和其他多媒体跨域互联应用研究,完成了金融、政务领域的远程或同城数据灾备系统、金融机构数据采集系统等应用示范。

据介绍,全线贯通以来,“京沪干线”一直进行着各分系统的应用测试和720小时长时间稳定性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系统的各项技术性能指标均达到了设计要求,全线路密钥率大于20kbps,可满足用户的密钥分发业务需求。

“京沪干线”北京接入点还实现了与“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兴隆地面站的连接,全线密钥率大于5kbps,已形成星地一体的广域量子通信网络雏形,大大扩展了“京沪干线”应用能力。

专家指出,不久的将来,“京沪干线”将真正作为一条实用化和商用化的量子通信骨干网络向金融、电力、广电、政务等各行业开放,为广大用户提供量子层面的安全服务。article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