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天上午(12月8日),“曼髯流韵”郑曼青诞辰115周年纪念展将在温州书画院揭幕,除了展出他的书画作品,还举行相关座谈会,展览持续到1月2日。
洪振宁
在世界温州人璀璨众星之中,郑曼青先生是一颗耀眼的明星。他的生平可分为前期与后期两段,前期以从事美术教育、绘画创作、学拳和从医为主,后期他移 居台湾,旅居美国,以传授太极拳术、研究国学为主,也兼绘事。多才多艺的郑先生,诗书画医拳五艺,皆造诣精湛,被誉为“郑五绝”。本文着重叙述他前期人生 中的绘画之事,为大师立一小传。
任教京沪,举办画展
郑曼青(1902-1975),原名岳,10岁在温州城区从汪如渊学习绘画,18岁离开家乡,到北京入郁文大学,讲授诗学,在国立北京美术学校任国 画教授。1924年,23岁的郑曼青,以绘画作品参加在北京举办的中日绘画联合展览会。1925年入国立暨南学校任讲师,1926年9月入上海美术专门学 校,任教学科有国画史、国画、书学,每周20课时,25岁被聘任为国画系主任。
1927年元旦,郑曼青与刘海粟合作绘水墨画《红梅与黑兔》,画作刊登于上海《紫罗兰》画报。1928年1月,由郑曼青发起征集的上海美专师生画展 在杭州举行。自1928年至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郑曼青活跃在画坛,其绘画作品相继参加了天马会第八届、第九届美术展览会,海上书画名家精品扇 面展览会,秋英会书画金石展览会,教育部全国第一届美术展览会、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现代名画家近作展览会,现代名家书画扇面展,第一次时贤书画展览会 等。
吴昌硕、朱祖谋、郑孝胥、蔡元培所订的《郑曼青书画润格》评价说:曼青先生,自幼即兼攻书画,锲而不舍,以书家之笔力用于画,故秀而特劲,以画家之风致用于书,故正而不拘,至其气韵超逸,寄托遥深,因作品而表现高洁之个性,则书画一致也。
此外,郑曼青相继在上海参加古欢今雨社、寒之友画社等,也多次举办画作展览。1928年5月,郑曼青与他的姨母张红薇的书画展在上海西藏路宁波同乡 会举行,其盛况,《申报》曾作报道,佳评如潮,杨清磬、张大千、玄根居士、辰伯、周瘦鸥、陈小蝶等名家陆续在《申报》和《上海画报》刊发评论文章。
1935年11月,经亨颐、郑曼青、张善孖图画展览会在南京举行,蔡元培前来参观,并为郑曼青题诗。1936年10月,张红薇、郑曼青书画展在南京 青年会举行。1943年6月,张红薇、郑曼青、章左平曾在重庆举办三代画展,6月22日,徐悲鸿曾应邀参观,对郑曼青的巨画《荷花》甚是赞赏。
郑曼青和他的作品还跨出国门。1930年10月5日,中国美术展览会在比利时黎业斯美术会举行,吴待秋、郑曼青、冯超然、张大千、郑午昌、刘海粟等 人作品获得优等奖。1931年4月18日,郑曼青、张大千、张善孖等人被选为中国画展代表,赴日本为中国在日画展审定作品。1933年5月10日,中国近 代绘画展览在法国巴黎宣得堡姆美术馆正式开幕。这是第一次将中国现代美术介绍给法国人,有郑曼青和张红薇的作品。法国政府选购其中作品12幅,由法国国立 近代外国美术博物院收藏,其中有郑曼青作品《墨葵》。
创办文专,抱团行善
近代温州知识群体,素以抱团合作而扬名。1930年,郑曼青与在上海的温州人刘贞晦、章味三、张红薇、马孟容、方介堪、马公愚等创办了中国文艺学 院,不久改名为中国艺术专科学校。开学时,蔡元培到场致词,曾评价说:“中国艺术专科学校,为郑曼青、马孟容、黄宾虹诸君所组织,注重国粹的书画与文学, 教员多尽义务,与普通、私立艺术学校不同;招考时选择较严,学风亦较为纯洁,将来甚有希望。”
学校先是推黄宾虹为校长,后由刘穗九继任,而实际经营者是郑曼青,他先是任总务主任兼画学系主任,后任教务主任。两年中,学校共举办师生画展三次, 并曾在上海、无锡、苏州、常州等地巡回展出,颇获社会好评。法国教育部派来中国考察的专家马古烈1930年6月3日参观师生画展,4日赴该校演讲,大加赞 扬。郑曼青曾在画展上发表《文专师弟作品展览会之宣言》说:“知中国之文艺,尚有一线之曙光,或不至流风之歇绝,此则振兴文艺之意也。中国为东方最古文明 国,自欧风东渐,惊奇炫异,习焉不察。而吾国特殊之文艺,转隐于五里雾中。本校师弟亦知世界眼光不可不具,而民族固有之精神,尤不能无所表现。”应该说, 这也道出了他们创办学校、弘扬民族文化之目的。因经费不足与日本侵华诸原因,该校创办两整年后停办。1933年1月,徐悲鸿为郑曼青画立马图,题词中说: “吾友曼青负绝艺而数奇,不得志于时。写此为之象征。”
在外温州人总能“合指为拳”,一起做事。据章左平记载,上海福煦路明德里52号曾被称为“温籍艺人之家”。郑曼青、张红薇在此课画授徒,学生中有温 州籍的黄达聪、孙孟昭,非温籍的庞左玉、丁筠碧、黄景华等,他们每日必到。毗邻的56号住着方介堪和书画家马孟容、马公愚,也时来授课,谢玉岑、谢稚柳昆 仲,张善孖、张大千昆仲等也常来聚会。淞沪战起,马孟容一家也逃来明德里。
1928年7月,上海美术界向莫干山肺病疗养院捐赠书画,郑曼青、马孟容、章味三、方介堪、张红薇、马公愚等积极参与。后来,何香凝女士为仲恺农工学校筹款,在上海的这帮温州书画家又积极帮助,为其征集书画佳作。
1931年9月20日,旅沪安徽水灾赈济会邀请书画家捐助,郑曼青带头,自认15件,马孟容、马公愚、张红薇也乐于捐助。1931年10月9日至 11日,郑曼青、马孟容、张红薇、马公愚书画作品参加古今书画助赈展览会。上海筹募各省水灾急赈会发起征集和举办,以售款助赈。书画助赈展览会成功举办, 集资一万元,悉数助赈。
1931年12月,何香凝女士主办的救济国难书画展在上海西藏路宁波同乡会举行。郑曼青、张红薇、马孟容、马公愚、方介堪参加征集会、新闻招待会, 并有作品参展或参加当场挥毫作画。此前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销券部发行销售券,柳亚子、郑洪年、何香凝、林庚白、张红薇、郑曼青、王一亭等十余人当场认购二 百张销售券,计六千元。
温州人的精神与境界
郑曼青的身上体现出一种温州人精神。一是合指为拳,抱团协作,以集群来运作。
二是勇于拼搏,善于开拓,只要有1%的可能,他就以100%的努力去追求,求精臻美。郑曼青在艺术创作的顶峰时期,出人意料地退出了画坛并踏上行医 之路,至1945年11月,被医界推举为全国中医师公会联合会理事长,1946年、1948年两次参加国民大会。但他坚持绘画,晚年郑曼青画风有所转变, 而境界更高。移居台湾后,宋美龄曾经跟他学习花鸟画,她为他的画册写序时,曾转述郑先生的话说:只有在不以艺术为生存之道的时候,他才能够抵达自己的最佳 创作状态,使自己侍奉于艺术而非利用艺术。
郑曼青1930年时,由于操劳过度,抽时间练习太极拳,本非有意求之,后来却成为杨式太极拳第四代宗师,受传于杨澄甫,传承之中有改良,强调“美人 手”,极尽“柔”之精华。其拳脚功夫,一再为人津津乐道。他不以教授太极拳谋生,往往是作为一种义务。学生中成才者并不多,但正是这几位学生,各自的正式 太极拳学生都有数万之众,耕耘出海内外的一片太极拳天地。以美国为例,学习太极拳者,基本学的是郑曼青的三十七势“郑子太极拳”。在台湾,太极拳市场也可 以说是“郑子太极拳”的一统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