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纪80年代的温州港。新华社发(资料图片)
温州网讯40年前,《解放日报》发出公认的“温州模式”第一声,它不仅赋予了一个地方经验以理论名义,也将民间探索带入国家视野。
再度回望,5月14日,《解放日报》大篇幅刊登了“温州模式”40年专版报道,并配发评论文章,向历史致敬的同时,探寻“温州模式”和“四千精神”在新的大变局下再激活、再出发。
当家庭手工业不再是主流,以供销员为纽带的销售方法也早已更新换代,温州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的人才、科技和研发投入等短板凸显,靠“小商品”起家的“温州模式”是否过时了?
面对这一尖锐观点,《解放日报》给出的回答是否定的:在这个剧烈重构的时代,“温州模式”所代表的那种“从人民中生发、由实践中归纳”的路径智慧,“四千精神”所承载的温州人“特别能创业,敢为天下先”的文化性格,正在成为应对新变局的宝贵精神资源。
40年后,将笔触再次聚焦“温州模式”和“四千精神”,作为中国民营经济“探路者”的温州,在新时代依然能持续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试验性答案。该报记者通过走访温州永嘉桥头镇纽扣市场、温州民营企业、企业二代和专家学者,试图梳理出温州的新启示。
从地方实践出发,探索通往未来的道路,温州从未止步。《解放日报》认为,“温州模式”的核心在于创新和改革的决心,其新内涵可总结为:向新求质。
温州早期对创新的支持和投入有限,依赖低成本劳动力的模式,产品大多是低端的。这些年,不愿任人摆布的温州民营企业不断谋求产业转型升级,希望把发展的自主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投入数百万元采购设备,迈利达集团研发的氧化锆纽扣附加值大大提升,每粒可以卖到将近1元,成为高端品牌的设计亮点;曾在关税问题上吃过亏的温州德赛集团拓展市场,探索建立自主品牌,从直播电商入手搭建销售渠道,如今“主播”张文杰已是男鞋界头部IP;从制造到“智造”,德力西、正泰等企业一路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温州青山控股集团不断整合全球资源,探寻发展空间,形成贯穿不锈钢上、中、下游的产业链;万洋集团布局产业园项目,形成了服务中小微企业的“万洋模式”……这些都是“温州模式”向新求质的生动实践,背后的底气是“温州制造”的硬实力。
在长三角一体化和全球竞争背景下,温州“解法”是以创新为钥。近些年,温州精心布局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一港五谷”——中国(温州)数安港、国际云软件谷、中国眼谷、中国基因药谷、中国(温州)新光谷、中国(温州)智能谷。孵化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吸引新人才,这是温州续写创新史、增强区域竞争力的关键一招。
伴随“温州模式”而生的“四千精神”,是一种扎根基层、指向未来的“实践哲学”。在新一轮发展中,面对人工智能、生物科技、量子计算等为代表的技术革命,接班的温商“二代”正努力将凝结在“温州模式”中的温州人精神传承下来,从“跑市场”转向“造生态”、从“拼体力”转向“拼认知”、从“靠单量”转向“凭系统”,新时代“四千精神”正在延展。
来源:温州晚报
原标题:在新的大变局下再激活、再出发
《解放日报》刊登“温州模式”40年报道
记者:陈怡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