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英国

英语什么时候会“消亡”?

【欧洲时报汤林石编译】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通用语言,英语怎么看都离“濒危”很远。但古罗马人和古埃及人的经历告诉我们,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英语的“末日”可能已在暗中倒计时。

研究表明,到本世纪末,全球或将有多达1500种语言消亡,约占现存语言总数的四分之一。在这种语境下,提出“英语是否也会消亡”这一问题,似乎显得有些不合时宜。毕竟,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通用语言,英语怎么看都离“濒危”很远。相反,英语常常被贴上“语言终结者”的标签,就像一头笨重的巨型恐龙,无意中把那些无助的小语种踩在脚下。

然而,英国科普作家劳拉·斯皮尼指出:至今没有任何一种语言被证明是永恒不朽的。她在为《卫报》撰写的专栏文章中写道,曾经的古罗马人和古埃及人,或许也以为自己的语言会和他们的帝国一样长存不衰,但历史证明他们错了。拉丁语和古埃及语最终演变成了连奥古斯都或拉美西斯大帝都听不懂的新语言。“英语当然也可能会消亡,就像古埃及语那样。”她援引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的语言学家马丁·哈斯佩尔马特的话称。真正值得追问的是:它会何时消亡,又如何消亡?

斯皮尼的新书《原始语》讲述了印欧语系的起源、扩展与当代影响。现代英语就是印欧语系中的一个分支,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形成今天的样子。如今,英语风头正盛,但斯皮尼却在专栏文章里提出了英语“消亡”的可能性。

她指出,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受无数复杂且相互交织的社会力量推动。尽管人类之间已经交谈了几万年,但直到大约5000年前苏美尔人发明文字时,我们才开始系统性地记录语言。

对于语言的演变,学界达成了一些基本共识。比如,移民和科技是语言发展的两个重要驱动力,两者既可以互为推力,也可能互相制约。有些人预测,随着气候危机加剧,跨国迁徙人数会增加,而科技更新的速度也在加快,这些都可能加快语言的演变。但与此同时,识字率的提升和学校教育的普及在某种程度上减缓了语言演变的速度,因为它们确立了统一标准。

语言生态极易受到“黑天鹅事件”的冲击——那些无法预测却带来巨大变化的事件。例如,古埃及语能在希腊人、罗马人和基督教到来后继续存活,却未能挺过7世纪阿拉伯语与伊斯兰教的传入。而究竟为什么会这样,至今仍然成谜。

article_img

左图为《原始语》,右图为本书作者劳拉·斯皮尼。(图片来源:哈珀柯林斯出版社/作者官网)

斯皮尼认为,假如未来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超级大国,印度也不再以英语作为官方语言,那么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的地位可能会受到冲击。人口增长趋势也可能带动非洲的通用语发展,比如林加拉语、斯瓦希里语,甚至法语和葡萄牙语等殖民遗留语言。在美洲,西班牙语的影响力可能持续上升。而所有这些变化,都未必需要由战争推动。“100年后,世界可能会非常不同。”她再次引用哈斯佩尔马特的话称。

英语可能仍然会在欧洲、北美、大洋洲被继续使用。在这里需要区分两个不同的趋势:一是英语全球影响力范围的重新划定,二是英语本身的内部演化。今天的英语如同昔日的拉丁语,拥有众多变体。这些变体通过统一的书写形式和互联网保持联系——这是古罗马时代缺乏的“粘合剂”,当时多数人不识字——因此英语不太可能像拉丁语那样走向分裂和消亡。

不过,各种变体之间的权力结构可能会重组。斯皮尼认为,未来可能不再是美式英语或英式英语制定标准。两百年前,以英语为基础的西非皮钦语仅有数千人使用,而如今它已成为西非的主导语言。香港大学语言学家科菲·雅克波预测,到2100年,皮钦语的使用者将达到4亿。它主要以口语形式存在,使用者写作时仍倾向于用英语。“很明显,再过半个世纪,用英语写作的尼日利亚人和印度人会比英国本土作家多。”雅克波指出。

这意味着,尼日利亚和印度的俚语和表达方式将渗入“标准”英语,逐步改写语言主导权。在一门语言中,词汇的变化最快,而发音和语法通常比较稳定。只有这三种元素全部发生改变时,这门语言才会变得让原本的使用者听不懂,也才算真正变成了一种新语言。因此,即便50年后纽约人和伦敦人可能用皮钦语的“ogogoru”来称呼烈酒,他们说的“英语”仍然能够被今天的英语使用者理解。

移民和科技会怎样改变英语,这很难说。斯皮尼表示,虽然英语一直在变化,但如今非英语母语者大量进入英国、北美等英语核心地区,也许会让英语加速演变,甚至发展出一种全新的“后现代英语”。当然,也可能出现相反趋势——更严格的边境政策和语言政策,有可能减缓这种变化。如果机器翻译技术被广泛应用,那么本地人和移民都不必再学习对方的语言。如此一来,科技就像一个缓冲器,减少语言之间的流动,抵消移民带来的影响。

“我们无法预测英语将如何变化,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必然会变。”斯皮尼表示,就算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势、目前也是唯一的全球通用语言,也无法永远屹立不倒。拉丁语和古埃及语都曾盛行了超过2000年,英语也走过了1500年。它目前看起来很强势,甚至有人认为“强势过头”了,但它的末日或许也已在暗中倒计时。

(编辑:唐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