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州网讯 书院之名,始于唐代,盛于两宋,历时千年,遍布全国。创办者一般选山林名胜之地为院址,以儒家学说为教材,以“四书”“五经”、诗赋、制艺为主要研习内容。其中不乏名师硕儒来主讲,总而言之,书院是学派创立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进行学术研究、文化交流和思想传播的理想场所。众所周知我国的白鹿、石鼓、睢阳、岳麓为著名的四大书院。它曾对整个中国文化教育事业产生过巨大影响和一定的贡献。
据不完全统计,温州历史上,曾有过大大小小几十座书院,对培养人才、濡养读书风气起到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仙岩书院便是其中之一。
此次,瓯海区启动“仙岩书院”的重建工作,重点不仅仅是外在的一砖一瓦,更重要的是延续其内在精神。
承前启后
永嘉学派“主旗手”
陈傅良(1137年~1203年),字君举,号止斋,学者称止斋先生,浙江温州瑞安湗村(今属瑞安市塘下镇)人,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乾道八年(1172)进士,官至宝谟阁待制、中书舍人兼集英殿修撰,为南宋一代名臣。著有《止斋文集》《周礼说》《春秋后传》《左氏章指》《建院篇》《历代兵制》《毛诗解诂》《八面锋》等作品。其中,《八面锋》为宋孝宗击节赞叹,御赐书名,流传甚广。
永嘉学派是萌芽于北宋、形成于南宋,以倡导“经制事功”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流派。因其主要成员是温州人,故名永嘉学派。它与以朱熹为首的理学派(亦称闽学)和以陆九渊为首的心学派(亦称赣学)鼎足而立,在南宋思想领域有相当的影响。
永嘉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郑伯熊、薛季宣、陈傅良、叶适等。其中陈傅良是承前启后的永嘉学派“主旗手”,既传承阐发北宋永嘉之学和永嘉学派开创者郑伯熊、薛季宣的学术思想,确立永嘉学派的学术体系和主要宗旨,毕生在全国各地主要书院奔走讲学论道,使得“永嘉之学”在全国范围得到主流学者承认、产生重要影响,又为永嘉学派集大成者叶适开导铺路,积蓄思想养料。
永嘉学派的最大特点,就是与当时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大讲身心性命之学立异,他们强调功利,反对传统的重农轻商政策,主张农工商并重,并给工商业者以一定的自由发展机会。
潜心屏读
真正治学的起点
梅雨潭文艺社社长黄卫东应邀参与到此次“仙岩书院”重建工作的前期策划中,对于仙岩、“仙岩书院”,他有着十多年研究,熟知其中的故事传说。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由于家道贫穷,陈傅良年纪轻轻就以执教为业,在家乡一带教书授徒,为家庭糊口谋求衣食之资。以后,在永嘉城南茶院执教。这是他早年有记载的主要经历。《康熙温州府志》称:南湖“在府城茶院寺东,毛崇延陈止斋讲学”,在这个毛崇主持的学塾里,陈傅良被聘为教师。
就在城南茶院执教后期,隆兴元年(1163年)七月,温籍著名学者薛季宣从湖北鄂州武昌县令任满归里,在温候缺。丙戌乾道二年(1166年)、丁亥乾道三年(1167年)间,常来城南茶院,遂与陈傅良结识,并热情地“间来教督之”,这为陈傅良向薛季宣请教问学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薛季宣(1134年~1173年),字士龙,号艮斋,学者称艮斋先生,永嘉(今浙江温州市鹿城区)人,南宋哲学家,永嘉学派创始人。
经过内心激烈斗争,陈傅良毅然结束了原来的执教科举之学,从单纯为糊口谋生而执教,转向对传统儒学的潜心研习探索。
黄卫东表示,仙岩是陈傅良潜心屏读的初居地,也是他真正治学的起点,为以后治学奠定了基础,这才有了后来转向“随寓常州”、开始又一个新起点的重大转变。因此,在陈傅良的治学路上,仙岩屏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辞官归里
为治学创办“仙岩书院”
黄卫东讲述,自宋至清年间,温州创办的书院和书塾甚多,其中在瓯海境内就有“仙岩书院”、梅雨塾、吹台塾、罗山书院、心极书院、贾氏书塾、茹芝馆、华阳精舍、朱氏书院、暘湖书院、三溪书院、任氏书院等等。
位于瓯海仙岩景区入口处的“陈傅良祠”,原称“止斋祠”或“陈文节公祠”,“陈傅良祠”的前身极可能就是“仙岩书院”。“仙岩书院”创办于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是陈傅良辞官归里,与林懿仲(瑞安人,早年受业于陈傅良,后中进士)等人在仙岩原陈傅良读书处创办的。陈傅良在这里不仅培养了温州一批“经世致用”的人才,还承前启后发展了永嘉学派。
“仙岩书院”创办时,陈傅良亲自制订规约,授徒讲学,从游者几百人,一时闻名于世,影响极大。当时著名文人贾俨就是书院中学生。贾俨,字端老,乐清人,贾如规之后,隐居鹿岩,学识渊博,与叶适、文天祥有交往。
绍熙二年(1191年),理学家朱熹也不辞千里迢迢前来仙岩探访,并在书院中讲学、辩解。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出生于闽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诗人。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待制兼侍讲。朱熹为仙岩书院书题“溪山第一”“开天气象”“东南邹鲁”。如今,“开天气象”这块匾额还在。
“仙岩书院”藏书极其丰富。陈傅良《迁仙岩书院于屋西怀同志》诗云:“作屋皆三楹,藏书可万家。”后书院一度迁于湗村,陈傅良的学生蔡幼学、曹叔远等也曾主持过该书院,当时颇有影响。
永嘉学派
入选首批浙江文化印记
陈福池是陈傅良的后人之一,现是瓯海仙岩风景区一名管理员,负责“陈傅良祠”的日常管理工作。
陈福池说,他负责“陈傅良祠”的日常管理工作已有20多年。这座“陈文节公祠”就是为了纪念陈傅良在仙岩讲学经历和文化功绩而建。这里原名“止斋祠”,始建于明弘治年间,原址在梅雨潭旁“读书台”,陈傅良当年读书的地方。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重建时迁于今址,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修时改为“陈傅良祠”。民国初年重建,1993年又修复了一次。在多次重修过程中,“陈傅良祠”曾一度改名为“陈文节公祠”。1997年列入浙江省重点文保单位后,又改名为“陈傅良祠”。
“陈傅良祠”,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为门房、正殿、东西厢房。目前,在东西厢房内分别是设置有永嘉学派展和陈傅良生平事迹展。
瑞安市陈傅良纪念馆荣誉馆长陈志坚介绍,2019年5月5日起,由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办的浙江文化印记(浙江文化金名片)征集评选活动正式启动。日前经过3轮专家评审,初步筛选出30个首批浙江文化印记(浙江文化金名片)候选项目。在这30个候选项目中,温州的永嘉学派成功入围。
延伸阅读
温州历史上知名书院
1.鹅峰书院
鹅峰书院的院址,即现在的苍南县桥墩小学。据《温州市志》记载:“鹅峰书院在浙江温州苍南县桥墩松山文昌屿,创办于宋咸平(约988~1003)年间。在此期间所建的书院全国也仅十余所,而地处桥墩松山的鹅峰书院即是其中的一所。
据有关学者考证,当时的鹅峰书院主要是为没落帝王贵族开设办学的,后鹅峰书院成了当地传授文化教育的重要摇篮。
2.东山书院
东山书院其旧址位于温州市区华盖山,后世称东山书院。明嘉靖年间曾毁于台风,后由知府龚秉德重修,清雍正年间巡道芮复传移建于城东南积谷山麓。据史载,王开祖在此讲学时,从者数百人,当时两程未出,宋学初兴,王开祖倡导修己治人,发明经义,为永嘉道学首倡者。其学重教育,以为“学者国之大本,教者国之大务”。并重视历史研究,见解高超,不同流俗,既重理论,尤重实践,对后世的永嘉学派影响深远。
3.梅溪书院
梅溪书院因一代状元王十朋而闻名,它也是乐清最早、最著名的书院。元朝时,为纪念王十朋,官府在县城九牛山下王忠文公祠内设梅溪书院,明朝隆庆年间曾重建。清朝雍正六年,县令唐传鉎把箫台山下的长春道院改建为梅溪书院,并延请徐炯文主持讲席。嘉庆年间,林启亨曾主讲梅溪书院,林启亨不屑于科举八股,以笃学藏书被乡里所推重。后瑞安名儒陈黼宸(字介石)也曾在梅溪书院主持讲学。
4.浮沚书院
在温州市区谢池坊的浮沚书院原为周行己的故居。周恭叔,名行己,宋时永嘉人,17岁入太学,以文行著,时尚王安石新学,却往伊洛师事程颐。北宋元祐六年辛未登进士第,官至太学博士,著有《礼记讲义》《浮沚文集》等。与沈躬行、许景衡、刘安节等皆于元丰年间同入太学,并称永嘉“元丰九先生”。北宋大观三年己丑,周行己因曾师事程颐而遭新党弹劾,罢职回温,在故宅创设书院,授徒讲学,传习洛、关之学。此后,“邦人始知有伊洛之学。”浮沚书院是温州历史上一所影响深远的著名书院。
5.水心书院
晚年叶适潜居温州水心(现鹿城区水心街道),杜门家居,讲学授徒。问学者有著名人物如永嘉四灵、永嘉薛师石、瑞安曹豳、宰相王淮之侄王植和黄岩柯大春等等,还有台州、余姚、福建等地来受业的学者。当时南宋著名学者刘宰曾一一记述叶适讲学的情况。叶适所代表的永嘉事功学派,与当时朱熹的道学派、陆九渊的心学派并列为南宋三大学派,对后世影响深远,也是温州创业精神的思想发源。
6.会文书院
会文书院位于温州南雁荡山景区,是迄今为止温州古代书院整体保存得较为完整的一座书院。
它初建于北宋,为大观三年进士陈经邦及其兄弟陈经正读书的地方。陈氏兄弟曾受业于伊洛二程,学成回乡办学,开浙江理学之先河。会文书院的创建,改变了整个平阳一地的学风,南雁也成为浙南重要的学术中心之一。后来南宋学者朱熹曾于此讲学,成为美谈。
7.宗晦书院
宗晦书院位于乐清东皋山麓,宋汤艺堂建,初名艺堂书塾。乾道间因一代理学家朱熹曾讲学于此,而后名声大噪,后至咸淳五年(1269年),县令郑滁孙将邑入汤艺堂所建的书塾改为“宗晦书院”,作为对朱熹在此讲学的纪念。现在书院所处的地方其文笔巷尚存。
8.永嘉书院
永嘉书院,原址位于温州市区的书堂巷(其巷名沿称至今不变),宋淳祐十二年(1252年)王致远所建。王致远为著名教育家,在南宋宁宗年间曾任太府寺丞、浙西提刑、台州知州等职,在此教育十年期间,其著述甚丰。后知州赵师簇为表彰其培养人才有功,在书堂巷建渊源坊以作纪念。
现在永嘉书院是一个集人文景观、学术研讨、艺术创作、科普体验、展览展示、养生休闲等于一体的文化休闲旅游胜地。
9.罗峰书院
明武宗正德十三年戊寅,张璁乡荐后,在五都姚溪(今龙湾瑶溪)创办罗峰书院,当时有屋三间,园田五亩,招收学生30余人,进行讲学。嘉靖七年戊子,张璁奉敕扩建原其未第时读书之处姚溪精舍,并由世宗赐名为“贞义书院”。院内敕建“抱忠堂”“敬一亭”,其前及左右并立“翰林学士”“寅亮天地”“燮理阴阳”“理学名臣”“中兴贤相”“黄阁元辅”六座牌坊。
-新闻链接
书院归来——“仙岩书院”建设金点子有奖征集活动正在进行。
即日起至2019年12月18日,根据“仙岩书院”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围绕书院的内容和功能等展开针对性、具体性的讨论。投稿者可将作品通过《看温州》客户端首页下方“报料”投稿,也可发送至指定邮箱[email protected],并注明“‘仙岩书院’建设金点子”字样。征集结束后开展专家评审,所有有效建议将匿名编号后由组委会组织专家进行初选和复评,评出等次(详见12月6日本报相关报道或扫右方二维码)。
来源:温州晚报
记者陈培培张啸龙许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