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眼看美国非裔之死引发的反种族歧视浪潮终于蔓延到了英国,善于“搞事情”的大英博物馆6月5日在社交媒体推特上发声表示支持抗议者。不料,这条讲究“政治正确”的推文,在评论区翻了车。网民们纷纷留言:赶紧把从别处“偷来”的藏品还回去!
反歧视掺入反殖民元素 大英博物馆在线翻车
大英博物馆在5日发布的推特中,先支持了“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表示博物馆将和世界各地的非裔社区站在一起,并放上了馆长哈特威格·费希尔的声明。
大英博物馆发布的推特。(图片来源:本文未标注图片均为网页截图)
综合上海观察者网、中国经济网报道,在当下成为全球话题的反种族歧视活动中,不少地区的抗议者开始拆除带有种族主义、殖民主义色彩的雕塑和其他标志物,让示威掺入了反殖民主义的元素。而坐拥大量殖民时期掠夺来的它国文物的大英博物馆,自然成为网民宣泄怒火的对象。
这条文也就成了点燃火药桶那粒火星。其实,大英博物馆平时的推文,转发和评论一般都是两位数,而截至发稿,支持反种族歧视的推文已经获得了2836次转发,以及936条评论。评论基本是一边倒地批评大英博物馆的声明。
在这其中,最“大牌”的是牛津大学考古学教授达恩·希克斯(Dan Hicks)。他发布了多条回复,引经据典地,通过详实的历史史实敦促博物馆能妥善处理这些流落英国的文物。
希克斯写到:“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博物馆。但大英博物馆内的部分藏品,是白人至上主义的纪念碑,他们要像(美国)邦联雕像一样被‘拆除’。对文物归还的沉默和不作为,就是对种族主义的沉默和不作为。”
除了希克斯外,也有不少专业人士表达了支持大英博物馆归还藏品的立场。哈里斯堡科技大学的助理教授埃文德·拉维库马尔表示:“大英博物馆内很大一部分藏品都直接来自于对非洲和南亚宝物的掠夺,我被大英博物馆的虚伪给震惊了。”
更多网民也开始在大英博物馆的推文下回复,催促归还博物馆内的藏品。“归还你们从非裔那偷走的一切!”“请归还你们从受压迫的殖民地拿走的藏品,就从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宗教和世俗藏品开始。”
“战利品大宝库”常年被催,这次会还吗?
大英博物馆始建于1759年,又名不列颠博物馆,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
一个博物馆之所以著名,自然是因为藏品够多、种类够丰富,且举世够罕见。据资料显示,大英博物馆的藏品主要由19世纪英国殖民者对外扩张而来。最珍贵的包括出土于埃及、解密古埃及文及埃及四千多年历史的钥匙——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包括曾藏于中国圆明园、当今存世最早的中国绢画——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摹本,以及大幅被凿下的敦煌壁画;包括希腊雅典卫城中帕特农神庙(Parthenon Temple)里最精华的“命运三女神”雕塑,以及供奉古希腊众多天神的伊瑞克提翁神庙(Erechtheion Temple)廊台上著名的卡里亚特德女像柱(Caryatids)等等。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明朝景泰蓝罐(1426-35年)。(图片来源:英国大英博物馆官网截图)
该馆大部分文物来自亚洲和非洲等遭遇西方入侵的地区,仅中国文物就有2.3万件,其中大部分是以劫掠、盗挖等手段辗转运到英国。因此,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一直积极向大英博物馆声索本国文物。
不仅官方发出这样的声音,很多外国民众在接受自媒体街访时也表示“如果他属于别的国家,那无论是什么文物,他们都该有所有权”。
街坊外国民众。(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2019年7月8日,英国《卫报》关于大英博物馆将归还阿富汗战争中被掠夺的佛教雕塑的报道,也曾引发网民争议——英国为何不归还从前抢夺的文物?
不过馆方从未对这样的声音表示过认同,一直以各种理由搪塞。2018年10月,大英博物馆官方狡辩说“博物馆内并非所有文物都是抢来的。”2019年1月,大英博物馆再次拒绝希腊归还巴特农神殿大理石雕塑的要求。馆方及部分学者表示,担心一旦同意归还,博物馆将会被清空。他们同时认为,“返还原物”本身是对自由主义及世界价值观的威胁。
这样厚脸皮的操作,当然招致了广泛的批评。大英博物馆也屡屡被指责其不肯正视历史。2019年11月,英国王室法律顾问杰弗里·罗伯逊就曾批评称,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最大的赃物接收处”(world's largest receiver of stolen goods)。他还表示,大英博物馆应该“洗干净手上的鲜血”,并归还文物。
这次,面对争议,大英博物馆的回应是:“我们重视每一名用户的反应,我们也认识到,归还(文物)是许多人强烈关心的议题之一。虽然这需要时间来实现,但博物馆未来的总体发展规划将重新考虑、平衡藏品的展示,引入更多收藏展品的多样性,涉及更多‘声音’。”
对此,艺术新闻网站“Artnetnews”认为,这一回应“并没有提及归还这件事”。
(编辑:李璟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