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班列的集装箱 摄影杨琼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杨琼、李晋、刘轶瑶):3500多年前,中国人开始在现在的河南省郑州市附近建立城市;如今,这里是中国人“买全球卖全球”口号的提出地和全球贸易的重要关口。来自各国的整车、化妆品、奶粉、保健品和从中国出口的电子设备、服装、玩具、首饰等各类商品在郑州纵横交错的铁路网、公路网、航空线路中滚滚来去。作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交通枢纽,郑州正在向“国际商都”迈进。
在郑州陆港集团堆满集装箱的场站,天津一家锻造企业的员工邳长明正在查验刚刚通过中欧班列从德国汉堡运抵郑州的货品。这家企业位于中国北方重要的港口,但铁路运输方便快捷,企业选择了通过郑州这个交通枢纽进出口货物,“走铁路运输有2-3年的时间。铁路运输费用比空运低,速度比海运快,海运一般要2个月左右,从郑州走铁路大概4周左右,时间缩短一半。”
郑州作为地处中原腹地的城市,距离中国其他主要城市均约有一天的路程,它拥有完备的铁路、公路、海运和空运物流运输网络,已经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国际物流中心和国际货物集散分拨中心。这其中,从郑州出发的中欧班列功不可没。
2013年,第一趟从郑州到汉堡的班列从郑州圃田站出发。经过四年多的时间,以郑州为起点和终点的中欧班列每周平均往来14个班次,覆盖了24个国家的121个城市以及中国3/4的省级行政区。它们如同一支“钢铁驼队”满载着货物往来于远隔万里的中国和欧洲。郑州的中欧班列已经成为国内唯一实现往返均衡对开的中欧班列,也是中国目前唯一实现去程满载、回程满载的中欧班列。
在郑州陆港公司的信息集成系统前,一条条来自全球各地的发货需求正源源不断地滚动。郑州陆港集团副总经理石文松告诉记者:“你看这个时间,10点40,10点37,10点36,一直在发货。每天大概有300单。原来一个月也就100多单。大部分都是欧洲,德国、波兰、意大利、法国等地。货物包括高端的机电、IT、汽车整车和配件、特种材料、食品等等。去程的话都是IT、家电、汽车整车、机电设备、服装、食品。”
2014年6月,郑州—卢森堡的定期洲际货运航线开通,搭建起了横贯中欧的“空中丝绸之路”。自郑州—卢森堡航线开通以来,欧洲的乳制品、有机食品、奢侈品等高品质产品进入中原市场。同时,河南的特色产品、高端制造业和高附加值农副产品也打入欧美市场。开创了卢森堡至郑州的货运航线,就让卢森堡首相贝泰尔引以为豪,“很荣幸,我作为首相的第一份工作,就是促成河南航投与卢货航之间的合作。起初我们有两班到四班一周,现在我们一周有15班飞机往返于郑州与卢森堡之间。”
全球化和信息化还催生了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去年中国跨境电商总交易规模达6.7万亿元人民币,这一数字在今年有望达到7.5万亿。郑州,就是中国跨境电商重要的试点城市。中国目前有15个跨境电商试点城市。今年上半年,这15个城市的进出口包裹总量为1.03亿单,其中,内陆城市郑州占比超过了33%,遥遥领先于深圳等沿海城市。这得益于郑州海关的创新。传统的通关模式一度难以适应新的贸易模式,商品质量不可追溯、国际贸易碎片化、国家遭受税收流失等一系列问题,是跨境电商给全球海关“出”的难题。
不过,关务申报、税收征管、质量监督、物流服务等系统性难题都在郑州找到了解决方案。郑州海关关长孙玉宁说:“保税模式就很好地解决了问题,因为它进的时候是按货物进的,按货物进行监管,所以哪家公司产品质量问题就可以追溯。税收在出区是统一的,原来是放养的模式,现在集中管理,保税模式只有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内才能开展业务,这样就保证了税收不流失。大家首先要关注的就是税收,这是世界海关一个难题。但是郑州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也可以说是中国方案。”
带有传奇色彩的“秒通关”也正由此而来。孙玉宁透露,经过各项改革,郑州海关的通关能力从以前的3单/秒提升到了现在的50单/秒,日峰值处理能力可达500万单。
按照规划,郑州将于2049年建成“国际商都”。这意味着郑州将成为中国内陆的开放型经济高地。而国际陆路综合交通枢纽、国家级商贸中心、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和都市型制造业基地……都是郑州这个“一带一路”交通枢纽城市未来的目标。
中欧班列让地处内陆的郑州与全球“多点对接”,一站式进口商品采购在这里变成了现实,市民享受到了“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实惠。刘轶瑶摄
截至今年8月,以郑州为起点和终点的中欧班列共开行784班,货值40多亿美元。刘轶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