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网讯 11月24日,为期3天的2019温州国际运动休闲博览会暨第十届中国·长三角国际体育休闲博览会在温州奥体中心落下帷幕。作为华东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体育产业盛事之一,温州承办本届博览会,引起国内众多业界大咖的关注,特别是社会力量办体育试点改革成为各方探讨的焦点。然而,对标上海、江苏等体育产业发达的地区,温州体育产业还有不小的差距,发展空间有待进一步提升。
“要实现新突破应抱团合作发展”
2017年,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规模占全国34%。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体育领域如何“发声”?如何打好体育产业这一新业态、新经济的好牌?温州如何挖掘“民办体育”的土壤,让社会力量充分参与到体育产业的发展当中?本届体育博览会上的“最强大脑”——来自江、浙、沪、皖三省一市体育领域的官员、专家,围绕体育产业前沿趋势及温州改革试点成果与下一步方向,进行一场思想交锋。
“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在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协调发展等方面积累了众多经验做法。”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器材装备中心副主任王平表示,温州两年多的试点改革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还有很多领域需要突破,特别需要出台在全国可借鉴可复制的法规政策,为全国的体育产业发展树立标杆,发挥引领示范的作用。
上海市体育局副局长许琦、上海久事体育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谷际庆等介绍了上海市体育产业发展态势,让现场的温州各体育运营公司负责人、体育社团负责人羡慕不已。“我们与上海的差距肯定是不小的,他们毕竟是国际大都市。”温州体校心桥体操俱乐部公司董事长徐炳兴说,目前温州体育产业规模和体量还不大,今后相关产业和企业可以抱团合作,共同做大做强体育产业。
“缺乏人才、资本和国际交流”
体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体育运营公司的坚守和创新。谷际庆将该公司20年的发展浓缩成了三个数字和三句话,“1”支专业人才队伍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必要保证;赛事和场馆是体育产业发展的“2”个核心资源;还需要保持政府引导和政府需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及长期发展和短期生存这“3”者之间的平衡。温州华奥体育舞蹈俱乐部董事长陈冰表示,“温州体育产业一是缺乏人才,二是缺乏雄厚资本导入,三是缺乏国际体育文化交流,这也是我们今后要追赶的目标。”
“温州目前还缺少体育龙头企业,体育产业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市体育局法规产业处处长金家炳表示,很多体育类企业自身缺乏独立运作能力,造血功能不足,整体来说还处于“小微”的阶段。“不过温州体育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占比(1.32%)排名全省第二,仅次于金华市,表明其具有较强的生命。”目前,温州尚没有一家体育企业在主板上市,今后有望形成体育产业集聚的项目包括:杨府山公园智体小镇、奥体中心、桃花岛体育休闲公园、泰顺百丈时尚体育小镇等,“我们期待这些体育企业能更上一个台阶,各类体育小镇、体育公园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高质量发展。”
在论坛上,中国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鲍明晓提出,“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到了第八年,应该可以说迈入2.0时代,开始深入挖掘高质量三个字。”不过,要完全走入新的发展阶段,相关领导和专家学者也意识到长三角体育产业区域联动和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部门大胆放手,释放社会活力”
12月1日,2019温州马拉松即将开跑。温马历经四届打磨愈加成熟,但与杭马、厦马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温州与杭州在经济规模、市场开发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温州马拉松协会主席、浙江青鸟捷出体育文化公司董事长钱玫赟说,温马正在努力追赶杭马,在温马的引领下,温州各类马拉松、越野跑赛事遍地开花,马拉松产业上升态势明显,产业质量也在不断提升。
在本次论坛上,“高质量”这个形容词被一遍遍提及。尽管东道主温州的体育产业体量并不大,但作为中国民营经济的发祥地,对于“高质量发展”有自己的经验。从2017年温州成为社会力量办体育全国唯一试点城市以来,温州社会力量累计体育设施建设投入超40亿元、人才培养投入超5000万元、举办赛事投入超过1亿元;体育系统外设有24个后备人才布点基地,涵盖15个大项1500名运动员;各类体育社团超2000个,注册会员超10万人……
温州市体育局局长张志宏表示,“以前是政府有多大力,体育办多少事,现在是政府和体育部门大胆放手,释放社会活力。我们希望借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机遇,高质量的探索和推动体育产业在温州的全新路径。同时学习和借鉴上海、江苏等地先进的体育产业发展理念,推动温州体育高质量发展。”
来源:温州都市报
记者:叶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