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温州市区的南端有一座丽岙小镇,是著名的侨乡。这里有浙江省第一所中美合作大学——温州肯恩大学;这里有咖啡、美食、红酒,十里飘香;这里有巍峨壮丽的芙蓉山,还有姹紫嫣红的花卉草木。
因侨闻名,因花美丽。随着“温州花城”的崛起,丽岙这座小镇正迎来腾飞的机遇——它要成为温州的“后花园”,成为最娇艳的那一抹红。今起,温州都市报推出”花城·季”,带你赏花赏四季。请欣赏第一篇“春风·十里花城”,讲述丽岙的前世今生。
温州网讯 这里过去曾是一片海,山水诗人谢灵运有诗云: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
如今这里三面环山,繁花似海。
因侨而闻名,因花而美丽。瓯海丽岙,除了是著名侨乡外,就是远近闻名的十里花卉长廊。经历近40年的发展,花卉苗木已经成为丽岙的主导产业。如今,随着“温州花城”项目的崛起,浙南花乡再次迎来腾飞的历史机遇。
从小买卖到大产业
第一批种植户起步于“提篮叫卖”
花木从传统的“提篮叫卖”变成产业,泊岙村村民郑玉萍的老公丁建设是绕不开的一个人物。按照当地人的说法,丁建设是丽岙当地第一批从事花木产业的种植户。
“40多年前,我爸就在自家地里种点茶花、桂花等,送到瑞安卖,那时候就是农民种地顺便种一下花木,不像现在成了一门生意。我老公那时候跟着我爸种花木,后来越做越大。”郑玉萍说。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丁建设开始大量在本地和外地花木上用扦插等技术育苗,花木的种植面积也逐渐增大。据郑玉萍回忆,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丁建 设曾一次从广东拉回七八辆大车的花木,用于自家花木的培育和种植。丁建设去世后,郑玉萍接手了当时种下的苗,如今已是郁郁葱葱的山林。
郑玉萍是丽岙玉萍花木场的老板,她几乎每天都要去自家的花木基地转转,看看自家苗木的生长情况。郑玉萍的花木场加起来有20多亩,大部分在吹台 山。她的花木场主要种的是罗汉松、铁树、茶花等,二三十年树龄的罗汉松比比皆是,茶花则更多,有赤丹等多个知名品种,曾是国家林业局大规格茶花快速培育技 术的示范基地。
“刚种下去的苗才火柴梗那么点大,你看现在都这么高了。”郑玉萍用手比划着,远处是约2米高的罗汉松以及叶子油亮的茶花。
2011年,郑玉萍被中国花卉协会茶花分会评为山茶花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先进个人。2014年,她被吸收为中国花卉协会茶花分会理事。郑玉萍家的茶花种出了名气,全国各地的客商都慕名来买苗木。
像郑玉萍这样的花木种植户,在丽岙还有很多。按照泊岙村党支部书记林长胜的说法,仅泊岙村一个村,从事花木产业或者相关产业的村民就有400人 左右,占常住人口的8成以上,“每家每户多多少少都跟花木有点关系,少的种上一两亩,多的种十几二十亩,整个种植面积有200多亩,不少村民靠这个产业走 出了一条致富路。”
在丽岙,花木种植仍然是个辛苦的职业。常年要关注花木的病虫害。到了夏天,种植户几乎要每天凌晨三四点起来给花木灌溉浇水。于是,像郑玉萍这样做得不错的,也仍然在考虑是否要让下一代继续接手这个产业。
历经近40年的发展,现在花卉苗木已经成为丽岙的主导产业。目前丽岙当地拥有花卉资金互助会,各类花木场53家,花木种植面积达到5000多亩,年销售额达1.5亿元,产品远销国内外。
机遇与瓶颈
馨博园老板娘金小秋找寻突破
丽岙馨博花卉休闲园(以下简称“馨博园”)是温州老城区到丽岙的途经之地,这里已经成为丽岙一景。这个在当地有名的科技型龙头企业,夫妻俩是少有的非丽岙本地人。
上世纪90年代,金小秋响应政府号召,从鹿城到丽岙从事花木产业,在这里一待就是近20年,现在有10多亩的种植基地,在当地算是中等的规模。
现在的馨博园主要经营家庭花卉、阳台花卉,这里一年四季都能看到各种花卉,据统计,品种多达上百种。
“我们现在的定位就是做居民家庭这块市场,所以需要不断有新鲜的产品面孔。”金小秋说,她现在不断把外面的一些新品种引进过来,在丽岙这里试种试销。如果市场反馈好,他们就会加大种植或是引进的力度。
去年,金小秋将馨博园整体装修了一遍,门口是一个花园,进来则是一个颇有味道的田园餐厅,最多可以接纳近千人同时就餐。“来我们这里不光可以吃饭,还可以赏花。”金小秋说,现代人的生活观念变了,追求的是“慢生活”,需要有丽岙这样的地方,让都市人能够慢下来。
“我们非常支持丽岙发展壮大花木产业,丽岙越漂亮,对我们越好。”金小秋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到丽岙来从事花木产业,齐心协力把丽岙这个品牌做大、规模做大,让丽岙真正成为温州城市的“后花园”。而且政府不光要支持大的企业,也要支持小的种植户。
这几年,金小秋也到处去全国各地看花木产业,向别人“取经”。她认为,和上海、浙江海宁、云南昆明等地相比,丽岙的花木产业还有不少提高的空间。有一天,丽岙的花木能够卖到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才算真正的成功。
荷兰的郁金香产业非常发达,荷兰的做法就是农户种植不同的郁金香品种,组成一个合作社,同时农户向合作社缴纳一定比例的收益,这笔资金由合作社用来做宣传,扩大品牌影响力。金小秋觉得,这样的模式值得借鉴。
金小秋看到的问题,折射出的是整个丽岙花木产业的发展“瓶颈”。
这些年,丽岙一直试图打响花木产业品牌,也有多个项目引进到丽岙,来拉动丽岙花木产业,但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丽岙的花木产业尽管已成规模,但与丽岙本身所具有的自然禀赋、产业积淀相比,这朵“花”还远远谈不上已经完全绽放。
街道书记许克达讲述“短板”
“丽岙的位置坐北朝南,北有吹台山,南有温瑞塘河,东边是大罗山。这里自然禀赋得天独厚,宜居宜游。冬天气温比市中心要高两三摄氏度,夏天又低两三摄氏度,而且几乎不受台风影响,空气非常好。”丽岙街道党工委书记许克达说。
对于丽岙发展花木产业的优势,他更是如数家珍:丽岙这里的气候好,土壤也适合花木种植,据说丽岙这边挖地五六米,土质依然非常好。
但对于当地花木产业的短板,许克达也清晰地看在眼里。他说,丽岙是侨乡,在这里能够品尝到极为正宗的咖啡、红酒、生蚝,但产业无法形成规模。
许克达认为,主要还是缺少人气集聚,根本上是因为没有吸引市民的“爆点”,“这里的红酒、咖啡、生蚝、斯干比不仅正宗、有档次,而且价格实惠,但人气不是很旺,原因是缺乏产业支撑,住在老城区的人一般不会为喝一杯咖啡跑到丽岙来。”
此外,丽岙花木产业受土地等因素的制约,种植面积也受限制,不少种植户只能到其他地方去扩大生产。同时还有交通的“短板”,过去丽岙对外交通只有104国道、下沈线,对内交通相对更为滞后,这个对市区或者其他地方来的人而言,来一趟丽岙非常不方便。
花城“蝶变”
宜居宜游的美丽小镇崛起
2016年8月,丽岙街道“温州花城”项目暨仙丽片区泊岙单元02-C-01地块在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成功出让,温州花城园艺股份有限公司以5942万元中标。该项目位于丽岙街道姜宅村,为温州花城一期项目,出让面积约39亩。
该项目将建设一个集花卉展示销售、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市场,推动花卉产业集约化、产业化、规模化、融合化,实现农村发 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温州花城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浙南闽东北最大的花卉集散中心,辐射浙南闽东北3500多万人口,预计拉动花卉交易产值从之前的2亿 元到10亿元,实现花木产业的转型升级。正在建设、计划于明年上半年投用的温州花城是丽岙花木产业的破题钥匙。
2009年至今,素有“浙南花乡”美誉的丽岙,成功举办了九届迎春花展。去年,迎春花展升格为温州市首届花卉博览会。今年5月,浙江(温州)花 卉博览会在丽岙开幕,116家国内外企业参展的2000多种花卉,将现场妆点成为花的海洋。丽岙的温州花城未来也将成为浙江花卉博览会永久会址,这对丽岙 的花木产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丽岙花卉产业的领头人之一、协春园艺科技有限公司创办人徐协春认为,温州花城和浙江花卉博览会落户丽岙,将极大地提振丽岙乃至整个温州的花木产业,它既解决了多年来困扰温州花木产业缺少综合性市场的现实问题,同时也为浙南闽东北的花木交易提供了更大的平台。
许克达说,丽岙要打造一个宜居宜游的美丽小镇,要做好四篇文章,分别是一朵花、一匹马、一个小镇和一个基地。
“一朵花”即丽岙的花木产业,丽岙要依托温州花城改变产业粗放、产业链不完整、附加值低的现状,通过游娱购于一体的功能打造,进一步集聚人气,带动旅游休闲经济在丽岙的发展。
“一匹马”则是依托丽岙现有的马术俱乐部,做大马术产业,让市民来丽岙可以体验最正宗的马术。
“一个小镇”是指肯恩小镇,在肯恩大学的基础上规划了3.17平方公里的肯恩小镇,结合瓯海一中、北大附中等学校,以此来做大丽岙的科教板块。
“一个基地”是指进口商品基地,用好丽岙作为侨乡的优势,打造一个进口商品基地,让市民来丽岙能买到物廉价美的进口商品。
与此同时,这几年,丽岙在环境整治、交通建设等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如今,随着吹台山隧道的贯通,瓯海中心区到丽岙的距离大大缩短;白门河整治让丽岙水系的面貌焕然一新,也撬动了村容村貌的“蝶变”。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温州花城、丽岙街道、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三方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十家花企和十个贫困村签约,通过温州花木行业的产学研结合,通过花企与村集体资源的对接,实现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
来源:温州都市报
记者:吕进科周俊朗/文王诚/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