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浙江文化、贵州文化“讲故事”
☉商报记者 王木正 陈培锋
500多年前,浙江人王阳明贬谪贵州,在现贵阳市所辖的修文县龙场驿站创立心学。他的“龙场悟道”,加快了中原文化在贵州的传播,也是浙江文化元素和贵州开启交流的象征。
500年后,一群温州人来到贵阳,他们在王阳明龙场悟道处建设文化园,文创结合旅游,助推阳明文化这个浙江元素在贵州的落地和传播弘扬。不仅如此,他们还运用资本和资源,对接贵州文化资源,并深耕贵州,成为开拓者,引领着贵州的时尚文化潮流。
温商续写浙黔文化之缘
站在修文县“中国阳明文化园”开阔的“知行合一”广场,整石砌筑的四面八柱立体牌坊映入眼帘。由温商张其鹤总投资67亿元、占地3500余亩的这个文化旅 游园区,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贵州省重点名胜古迹“阳明洞”为核心景区,集旅游、文化、休闲养心、参学体验、度假及商业开发为一体。园区深处的阳明 洞,就是500多年前王阳明贬谪贵州时居住、讲学、悟道之处。
整个园区气势恢宏,“知行合一”、“心学圣地”、“儒学正脉”三大牌坊庄严大气,阳明先生铜像巍然屹立,洗心池里的“心即理”、“致良知”金色石刻熠熠生 辉,大量包含着阳明文化的景观错落在园区之中。园区总体布局为“一带二心三坊六区”。 其中,“一带”为修文河滨水景观带,“二心”为阳明文化核心保护区和阳明湖景区,“三坊”为园区北入口王学圣地牌坊、西入口知行合一牌坊与南入口的心学大 成牌坊,“六区”则是阳明文化园核心区、梦回故里风情小镇、龙场驿站综合区、养心度假区、文化产业区、文化产业住区。
“这里的一石一字,一草一木,都是我们团队经过认真考据、精心打造的。”张其鹤说。去年10月30日开园后,至今平均每月迎来五六拨来自浙江的参访团。作 为来自温州的浙江人,张其鹤用精心打造的“中国阳明文化园”传播弘扬阳明文化,再续500年前浙江先贤王阳明开启的浙、黔文化交流之缘。
温商马林法则用另一种方式让贵州及国内各地来贵州的人们了解浙江文化。他在贵阳市中心及铜仁、盘州市等地投资的星级酒店,酒店名称或为“温州大酒店”,或 为“温州商务酒店”,进入酒店,温州气息扑面而来。而酒店的餐饮更完全是温州特色,温州人家烧,海鲜、炒粉干等温州菜温州吃法,让人仿佛置身温州本地酒 店。“我们酒店用心打造温州特色,让温州同乡一解乡愁的同时,也能让贵州及其他外地朋友了解温州餐饮文化、民俗文化,从而了解温州、了解浙江。”马林法 说。
为贵州好好讲故事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也是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日军曾一度攻至贵州独山,却在此受阻而无法往中国西南腹地再进一步。因此,贵州的民族传说、民间故事、抗日事迹、革命故事丰富,当地不少小说、影视从中取材。
1996年开始扎根贵阳的温商郑秋芽,在陆续创办床上用品加工厂、涉足超市和酒店行业、创办正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进入企业收并购、金融投资等产业后,对贵州丰富的文化素材及其中的商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决定进入文化产业投资拍摄电影,帮贵州好好地讲述故事。
去年开始,郑秋芽投资的两部电影《断桥偈》、《浪哨》分别开拍和筹拍。《断桥偈》就根据抗日战争时贵州军民于独山县深河桥畔抗击日军的真实故事而改编, 《浪哨》则取材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素材,主要讲述当地布依族的布依文化。“为贵州拍好电影,讲好故事,在帮助宣传贵州文化的同时,也能帮我其他产业做好宣 传。”郑秋芽说。
同样扎根贵阳多年的温商陈茹,在今年推动贵州第一次参加全国旗袍大赛、在贵州倾力推广旗袍文化的同时,将目光投向贵州当地的民族文化。她和活动团队在设 计、选择旗袍的时候,发现了贵州当地少数民族的蜡染、纹饰等特色之美,于是将这些贵州当地少数民族特色之美加入到展示的旗袍中,获得其他地区参赛团队和观 赛观众的一片点赞。近两年,她还想根据自己及其他温商在贵州的酸甜苦辣,拍摄一部《温州人在贵州》的影片,讲一讲温州人在贵州的创业故事和贵州的商机。目 前,她已和作家合作着手影片剧本的准备工作。
扎根贵州引领时尚文化潮流
但就贵州普通市民来说,贵阳温商讲述的“浙江故事”、“贵州故事”,或许和大家还有距离,或已太过熟悉,还很难让更多人有切身感受,而夏伟平、谢公达、苏慧等温商扎根贵州所引领的时尚文化潮流,则和绝大多数贵州人距离很近。
来贵阳已近20年的温商、贵阳万卷书城董事长夏伟平,2001年曾以50万元天价年薪为其开业前床上用品家居超市聘请卖场经理,在当时卖场经理平均年薪只 有四五万元“行情”的贵阳引发轰动。2006年元旦开业的贵阳万卷书城投资1500万元,占地6000平方米,为当时贵阳最大的图书零售书店,而他尝试将 美容院入驻书城的创新经营模式,使年轻的妈妈们在带孩子逛书店的时候,还可以兼顾美容,“爱美与教子两不误”,至今仍引领着贵阳文化市场。
温商谢公达1988年来到贵阳,至今已30年。他创办的科技眼镜有公司在贵阳从小到大发展的过程,也正是他和同在贵阳的温商同行引领、改变贵阳市民眼镜消 费观念、打造贵阳眼镜时尚文化的过程。初来贵阳时,谢公达在贵阳科技书店租的柜台只有3.14平方米,这也是他所创办公司名称的由来。随后因他的眼镜新 潮,验光配镜技术好服务好,生意火爆,柜台越来越大,门店越开越多,位置越来越好,所经营的眼镜也从当初的功能性商品,逐渐走向装饰时尚型。他和同在贵阳 发展的温商同行,一直占据贵阳半数以上的眼镜市场,最高时甚至达到七成左右。可以说,谢公达和他的温州同行决定着贵阳眼镜的时尚文化潮流。
“我们在贵州发展的温商,基本上都很喜欢贵阳的环境和生活,同时也基本都有身为温州人的一种责任,觉得应该努力为这片土地做些什么,不拖温商和温州精神形 象的后腿,”2010年正式离开温州来到贵阳的80后温商苏慧笑着说。如今她已在贵阳拥有100来家女装专卖店,成为贵阳女装流行文化的引领大咖,“不管 是大项目还是小生意,只要将温州及浙江的文化、精神传递到贵州,让我们浙江人了解贵州的文化和新面貌,我觉得都是为浙、黔两地的文化交流做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