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州日报记者 华晓露
12月5日至8日,文化部、财政部在北京召开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评审会议。温州市作为全省申报的唯一城市,成功取得创建资格。这意味着我市文化服务力进一步增强,文化影响力有效扩大,为谱写浙江新方位下温州文化发展的辉煌篇章迈出坚实一步。
今年以来,市文广新局深入开展文化惠民工程,积极探索智能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加快“文化云”建设进度,重点解决基层公共文化供需不平衡的问 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以城市书房、文化驿站、专题博物馆等文化品牌为载体,以市民文化节、全民阅读节等文化活动为支撑,创新机制、丰富内 涵、提升品位,优化都市“15分钟文化圈”,让更多的市民享受到文化建设带来的便利。
文化惠民工程,让幸福来敲千家万户的门。
设施建设 提升市民“幸福感”
12月2日,对永嘉县岩头镇百姓来说是个大日子,位于丽水街北端的岩头百姓书屋正式对外开放,我市首家乡村版城市书房就此掀开了盖头——环境清幽舒 适,风格古朴简约,内设30个阅读席位,藏书1.5万册,具有“24小时自助借阅功能”。岩头镇宣传委员朱建平说,周边村民等待这一天很久了。
建设百姓书屋,把文化“种”到农村,是市文广新局深化文化惠民一项重要举措。不仅如此,我市还开展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联动,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实现全域覆盖——
今年,我市完成温州博物馆历史厅改造并对外开放;做好温州美术馆、温州非遗展示馆立项和方案设计相关工作;继续推进市图书馆改造提升工程,完成市文 化馆改造装修的前期工作,完成温州博物馆、东南剧院安全维护工程等。放眼当下,全市建有公共图书馆13个,其中一级图书馆12个,文化馆12个,其中一级 文化馆11个,市本级场馆全部达到国家一级标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72个,图书分馆78个,农村文化礼堂1152个(数量居全省第一),5221 个行政村(社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市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520万平方米,每万人拥有群众文化设施建筑面积967平方米,居全省第二位。
“这几年政府力度很大,为我们建设了这么多高大上的场所,大伙的精神生活丰富了,幸福感满满。”来自苍南的郭春金说。
这份“幸福感”,不仅来自郭春金,更蔓延至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城市书房、文化驿站、文化会客厅等亮点品牌项目展现了“多样化”与“品牌化”的结合,全民阅读节、市民文化节等品牌文化活色生香,都市“15分钟文化圈”建设,已经悄然得以全面优化。
与此同时,农村“30分钟文化圈”在设施建设、产品供给、活动品质方面逐步提升——结合村(社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村文化礼堂等基层公共文 化服务阵地,持续推广村歌大赛、百姓舞台、农民文化艺术节、文化礼堂千队万人巡演等乡村文化活动品牌。创新推出“百姓书屋”建设,为村民觅一处精神高地。
电影放映
成为全省建设经验
夜幕降临,泽雅区西岸公社晒谷场上,一块白色幕布高高挂起。“放映员来了!”村民们熙熙攘攘地聚集在一起,翘首盼望着幕布上的影像。当放映机传来“咔咔”的声音,一束明亮的白光照在幕布上,广场瞬间安静了,变幻的光影带领大家进入电影世界。幕布边,王忠笑了。
对这名多年间穿梭在泽雅区西岸公社几个大队间的老放映员来说,没有什么比村民的期盼更重要。“不累,我心里唯一想的,就是以最快的速度架好放映设备,让大伙快一点看到电影。”王忠说,百姓的快乐就是他的快乐。
在温州,王忠这样的不止一个,他们分散在11个县(市、区)为农村电影放映辛勤工作着。于是,农村电影体制改革鹿城样本获浙江全省推广,为浙江省全 面落实农村电影体制改革做出表率;我市探索农村电影放映机制改革成绩明显,省新闻出版广电局专门发刊介绍我市的建设经验……行动见成效,成效在说话。
作为党和政府的惠民工程、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惠及老百姓,对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起到很 大作用。我市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作从2006年6月启动,现有11个县(市、区)11支农村放映队,放映员180多人,每年都超额完成51288场的放映 任务,近五年来,观影人数每年都达700万人以上,在全省名列前茅。近年来,市文广新局革新原有的工作模式,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改革——
一是改善农村电影发行放映机制。发行体制上,改变了原先的省向市、市向县的两级供片做法,直接由省公司供应到放映队,减少了放映成本,提高了工作效 率;放映体制上,全市每年51288场的放映任务全部实现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农村电影放映服务的模式。这项工作进度在全省名列第二;二是加强对放映质量的 日常管理。目前已完成数字放映机卫星定位监管系统安装和运行,结合定期的人工抽检,加强了对放映工作的监管。全面实行放映员日志制度,规范放映流程;三是 改善农村电影观影条件,把原先的农村电影放映和观看在室外进行搬到了室内,由室外看转室内看,站着看转坐着看,大大改善了观影条件。同时,针对城郊结合部 农民看电影的需求,推出镇级影院的建设补助措施,今年在平阳和苍南补助了3家镇级影院。
公买民办
“管文化”更得人心
今年,市文广新局委托第三方文化公司,就我市本级文化惠民演出项目进行公开采购,共投入资金248万元,采购越剧、瓯剧、京剧、综艺歌舞等各类演出165场次。这一举措,是我市积极探索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的缩影。
近年来,我市通过公开招标方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民办公助”的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通过制定《温州市文化广电 新闻出版局关于政府购买文化服务暂行办法》,明确《公益演出公开招标方案》,转变财政投入方式,实施文化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打造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的 竞争采购机制,充分调动民营剧团和社会文艺团体的参与积极性,提升财政资金的绩效。
简言之,政府主要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将演出任务进行公开招标,招标及中标信息均在温州文化信息网上公示。中标的演出单位须在演出后提供反馈单,并由 演出所在地村、社区、文广新局盖章确认,演出单位再凭反馈单及发票领取演出经费。这一举措,也为民间文化团体提供活动场地、资金扶持、等级评估、指导培 训,提高其整体活动能力和艺术水平,实现政府从“办文化”到“管文化”的转变。
我们欣喜地看到,政府鼓励符合条件的社会力量、民间场馆参与“城市书房”“百姓书屋”等文化项目的建设和管理,做大做强“艺路同行”“籀园讲坛”“非遗学堂”等文化品牌,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
我们欣喜地看到,政府在演出团体及项目的遴选上始终坚持“优中选优”“质量优先,兼顾价格”的原则,引入星级评估模式,保证了公益演出的品质。
“群众点单、政府买单”点单式服务素来为市民所称赞。瓯海区推行公共文化服务惠民“一键通”APP平台在线点单;文成县与文化礼堂供需平台对接,把送戏菜单放到文化礼堂供需平台上,方便群众点单……文化供给与文化需求完美结合,公共文化服务深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