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城市发展中,文化的重要性越来越显现。一个城市文化的形成,植根于历史积淀和持续传承,需要多元因素融合发展。其中,驻地高等学校发挥着重要作用。城市与大学互动共进,“校城融合,共生共荣”已经成为高校管理人员和城市主政者的共识。城市文化为高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提供着丰富的资源平台;高校的理论研究和智力资源对城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起着重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建立有效合作机制,推动高校和地方融合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大学和城市发展的现实选择。
近年来,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吉林市在文化领域与驻吉高校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合作探索。其中,北华大学与吉林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在吉林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融合工作取得显著成就。北华大学与吉林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为指导,在全国构建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求下,以北华大学文化志愿者服务站为载体,积极探究高校文化转换生成公共文化服务的生成点,打造“社团+协会”下的文化志愿服务社会化运作新模式,促进吉林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2015年,吉林市代表吉林省创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2017年8月,吉林市成立吉林市文化志愿者协会。吉林市文化志愿者协会是在吉林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指导下成立,是由文化志愿者、文化志愿服务组织以及关心支持文化志愿服务事业的单位自愿组成。北华大学是吉林市文化志愿者协会高校设站单位,全校共有700余名文化志愿者注册在籍。实施校城融合,引领百姓共享高校文化,需要找准高校与市民文化共享的“接点”。将文化志愿服务全面、深入链进市民生活,需要在校城融合视域下探究高校的公共文化服务力。北华大学文化志愿者服务站设站以来,架构学校社团和社会协会的顺畅沟通机制,积极探究高校与地方融合共建的生成点,依托大学生文化志愿者生成“校城融合”下的文化志愿服务精品。
国学经典诵读,书香飘逸童年
2018年5月20日,北华大学文化志愿者服务站在吉林市博物馆启动“国学经典诵读,书香飘逸童年”国学经典诵读公益讲堂。孩子们可以在那里学习朗读发声技巧、诵读国学经典诗文,外塑表达能力、内修国学素养。公益讲堂在吉林市文化志愿者协会的支持和指导下,依托北华大学孔子学堂,以大学生文化志愿服务为载体,旨在联合地方文化部门搭建公益性培训辅导全新平台,提升少年儿童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断提高孩子们的整体道德修养,让广大青少年在愉快的学习中,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公益讲堂每周日下午1点到2点30分开讲,开讲以来深受广大市民的赞誉。讲堂小学员丰满艺术实验小学三年级学生孙嘉艺表示:“我很喜欢周日来听哥哥姐姐们给我讲古诗。因为这里既让我学到了知识,而且还让我交了很多小朋友。”公益讲堂负责人北华大学文学院团委书记刘娟娟表示,鉴于讲堂的受欢迎程度,下一步将考虑在文庙以及市内各区的群众艺术馆开设新的授课点。
传承“善德”文化,助力精品社区打造
丰满区沿丰街道幸福里社区在社区党支部书记兼主任董建波的带领下,邀请北华大学文化志愿者一起倾情打造“善德”文化精品社区。社区通过悬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景观牌、建设宣传廊等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深深植根于小区内部,寓教于景、寓教于学、寓教于乐。社区将9栋居民楼分组命名为健康养生楼、国学文化楼、文明新风楼、家风家训楼、国粹艺术楼,构建“善德”文化立体式的传播体系。诗词歌赋、成语典故、励志名言、家庭礼仪、科学知识、国粹艺术等不同文化元素设计成展板分别挂在各个楼道内,让居民时刻感受文化的熏陶,体味“善”与“德”的感化。董建波主任表示:“幸福里社区在致力于打造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精品社区时,在主题、创意、设计乃至具体建造等方面都得到了北华大学文化志愿者的大力帮助。”
写中国字,承中华魂
2017年下半年,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学堂和团中央“青年之声”国学教育示范基地先后落户北华大学。为深入践行《吉林市推动驻吉高校与地方融合发展工作方案》和《吉林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方案》,基于学生社团和社会协会顺畅沟通机制的建立,北华大学孔子学堂和吉林市甲骨文学会于今年6月联合举办了“孔子学堂杯”软笔书法、篆刻大赛。翰墨飘香,古道今承。本次“写中国字,承中华魂”的主题书法、篆刻展赛得到了北华大学师生和吉林市甲骨文学会全体会员的积极响应,甲骨文学会远在新疆、辽宁以及我省通化市的会员都寄来了作品。大赛经过遴选,在北华大学美术馆于6月26日共展出近百幅书法、篆刻作品,其中吉林市甲骨文学会作品49幅,北华大学教工作品10幅,北华大学学生作品30余幅。展后,吉林市甲骨文学会会员和北华大学教工作品入藏北华大学孔子学堂陈列馆。笔底墨端含意蕴,字里行间见精神。本次汇展作品既是江城书法名家、爱好者的艺术结晶,也是北华大学新时代“校城融合”背景下校园文化体系的建设成果。
义务讲解,文化下乡
2018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吉林市文庙博物馆与吉林市明清造船厂遗址博物馆分别举办“超级链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主题活动和“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吉林市明清造船厂遗址博物馆走进吉林石化公司高碳醇厂”主题宣传活动。北华大学文化志愿者担任活动的义务讲解员。北华大学义务讲解员自2010年开始选拔,先后和吉林市吉林满族博物馆、吉林劳工纪念馆、吉林水师营博物馆、吉林文庙博物馆和吉林明清造船厂遗址博物馆建立合作关系,每年都选派优秀的文化志愿者担任义务讲解员,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过两万小时。除了担任义务讲解员,北华大学文化志愿者还积极参与文广新局送文化下乡活动,2015年以来,义务主持200余场,参与演出30余场。2018年5月3日,中华诗词论坛•关东诗阵“梨花颂”专场鉴赏暨第二届中国吉林(安山)贡梨文化节开幕式在龙潭区江密峰镇安山贡梨园举行。北华大学36名文化志愿者带去的国学经典诵读节目“少年中国说”在梨花的沁润下,古风雅韵,余音绕梁。
悦马江城,舞动青春
自2016年以来,吉林市连续三届成功举办大规模、高水平的国际马拉松。整个赛事以“悦马江城 怀抱山水”为主题,通过高清画面直播和央视双主持人的精彩解说,吉林市悠久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美丽图景、全市人民斗志昂扬的精神风貌淋漓尽致展现在世人面前。为宣传城市,配合央视直播,每届在赛道沿途组织群众体育活动,赛道沿线组织健美操、广场舞、空竹、腰鼓、音乐节、乌拉风情等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文体展演活动,全面展示吉林市全民健身成果。连续3年,北华大学每届都参与文体展演,今年又有40名舞蹈协会的文化志愿者参加了健美操表演。
沿江风景线,美丽绽放
为丰富江城市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吉林市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吉林市松花江文化志愿者沿江风采展示活动于2018年盛夏在吉林市松花江畔松江中路沿江一线正式启动,活动包括:器乐风采展示、声乐风采展示、舞蹈风采展示、瑜伽风采展示、戏曲风采展示、摇滚风采展示、秧歌风采展示、书法风采展示、旗袍秀风采展示等10余种文化风采展示项目。吉林市文化志愿者协会在整个松花江沿江一线从临江门桥头、头道码头、越山路交汇、珲春街交汇、和龙街交汇延伸到乌拉公园各交汇路口共设置了12个风采展示点,形成了一道长6公里的靓丽风景线,总惠及人数达数千之众。整个夏天,北华大学文化志愿者以青春的朝气,靓丽的身姿,参与了多个项目的展演,美丽地绽放在松花江畔。
北华大学文化志愿者服务站秉承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文化志愿服务精神,立足长效性和可复制性的探究,发挥专业性优势,为中华文化之美代言,谱校城融合之华章。北华大学文化志愿者在行动,相信未来他们将进一步促进高校与城市的深度融合,丰富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从而在决胜建成小康社会,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进程中,实现共建共享和谐之城的美好愿景。
责编:季冉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