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被问及为何依赖人工智能来理解复杂文本具有潜在风险时,巴伦教授表示:“尽管大脑并非肌肉,我们仍然需要通过阅读富含语言层次的复杂文本来保持其敏锐度。让AI替我们阅读,相当于放弃了训练大脑的机会,失去了将文本内容与我们的个人经历相结合、进行独立解读的可能。”
她进一步指出,AI的确能快速整理大量信息,这在时间紧迫时尤其有用。然而,人工智能的解读并不总是准确的,无法确保无误的理解。“不断依赖AI来理解困难文本会逐渐削弱我们的主动性和能力,以至于未来在没有大型语言模型帮助的情况下,我们可能无法进行有效的阅读、写作和研究。”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阅读习惯发生了巨大变迁,纸质媒介逐渐被屏幕取代。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从“翻阅”变为“滑动”,超文本阅读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长篇阅读。尽管数字阅读大行其道,纸质书籍依然拥有大量读者,尤其是“Z世代”对纸质书的偏好逐渐回归。巴伦教授指出,在美国,纸质书的销量仍然稳步增长,这或许是受到社交平台上“书本短视频”的影响。
在数字阅读方面,巴伦认为“滑动”阅读不如“翻页”阅读,因为完整页面的展示有助于读者的记忆和理解。此外,虽然超文本连接带来了新的阅读体验,但也容易使人分心。如今,AI总结功能的普及加速了对“摘要”的偏好,长文本可以被浓缩成几分钟的摘要音频或简短要点。然而,巴伦教授担心,这种简化可能会导致我们忽视或错失重要信息。
巴伦教授的研究还揭示了书写与记忆的关联。她指出,手写比打字能激发更强烈的记忆区域活动,参与者认为手写有助于激发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帮助他们更专注于内容。“假如我们放弃自主阅读,由AI代为讲述故事,我们可能会失去沉浸其中的乐趣,以及发现深层联系和独立思考的机会。”
在科技快速变革的今天,阅读和书写的传统会被完全替代吗?巴伦教授表示,虽然技术不断进步,但在美国,仍有大量学生表示更愿意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而非依赖AI生成复杂的句法结构。她认为,未来如何维系思考、阅读和书写的紧密关系,关键在于成年人是否愿意捍卫这种千年传承。(异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