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国内

他发明的弹棉机曾获西博会奖章,浙工贸与浙工大的创办都与他有关,浙南机械工业先驱李毓蒙

在温州博物馆的历史厅里,陈列着1300多件精品文物,其中有一件特别的文物,是反映温州民族工商业发展历程的重要实物——1916年发明的铁木结构弹棉机。

article_img

▲李毓蒙发明的铁木结构弹棉机

它的发明人叫李毓蒙,是一位从瑞安走出来的发明家、实业家和教育家,他在温州市区小南门创办的温州毓蒙铁工厂,是当时浙南地区规模最大、设备最齐全的机械修造厂,被誉为“温州现代工业的摇篮”。

李毓蒙是民国时期温州民族工商业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浙南机械工业先驱。他还是温州职业教育的奠基人,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杭州化工学院(浙江工业大学前身)的创办都与他密切相关。

他的人生演绎了一连串的“第一”与“之最”:发明了我国第一台弹棉机;最早在浙南创办机器制造厂、最早申报产品发明专利和注册商标、第一个在国际博展会上得奖;最早在内地外埠开设产业窗口与连锁企业,最早在我市造出内燃机……

用当前的流行语言来说,李毓蒙是位草根逆袭的传奇式人物,他的身上,也体现着温州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

从裁缝到发明家的草根逆袭之路

李毓蒙(1891—1961),出生在瑞安东山车头村的农家,幼年家贫,3岁丧父。

受当时科学兴国、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他从小就对发明创造产生了浓厚兴趣。13岁因家境窘迫无奈辍学,母亲就让他拜师学裁缝。18岁那年,李毓蒙出师回老家开了一间裁缝铺。

article_img

▲早年传统的加工棉絮的方法(图片来源于网络)

天天与棉布、棉线、棉絮打交道,李毓蒙深知加工棉絮的艰难:“身背大木弓,槌敲牛筋绳,一天六七斤,累得腰背疼,棉绒满天飞,喷嚏打不停,清早少年郎,夜晚白头翁……”这首民谣就是当时手工作业的真实写照。

article_img

▲李毓蒙纪念馆

李毓蒙想要制造一种机械,使弹棉郎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于是便开始了他的发明家之路。

为了筹措试验的经费与材料,他哀求母亲卖掉祖传的三亩水田,还拆了家里的旧板壁作木料;为了绘制机械图纸,他东奔西跑,拜师访友,苦思冥想,以致饭菜无味,似痴如狂,几度累倒。母亲趁他不在时叫来他的兄长,将研制工具、材料、零部件全部烧毁。但是,李毓蒙在休养一段时间后,悄悄搬到瑞安烟墩山脚的玉泉寺里栖身,又开始“重操旧业”。历尽8年艰辛,李毓蒙终于在1916年发明了我国第一台铁木结构的弹棉机,这一年李毓蒙25岁。

article_img

▲弹棉机机械构造图

这种弹棉机成本低廉、操作方便、效益显著,较当时手工弹棉效率提高10多倍。

注册浙南地区最早的商标

弹棉机制试成功消息很快传遍各地,文成一家棉花店老板闻讯赶来参观,并立即拿出定金要购买新机器。李毓蒙由此看到了商机,就决定要创办一家加工厂。

为了筹措资金,他从瑞安跑到温州城里,希望能得到政府援助。正当他求助无门,从小南门码头准备返回瑞安时,遇到了大名鼎鼎的“洋状元”项骧(1905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深造,回国后参加清廷留学生殿试得第一名,被誉为“洋状元”)。项骧时任民国政府财政部次长,当时正返乡省亲,听罢李毓蒙的一番陈述,深受感动。

翌日清早,项骧亲临瑞安东山考察后,认定弹棉机大有前途,于是帮助他筹集到800银元办厂资金。

1917年6月,“李毓蒙制造絮棉机器厂”正式亮牌,这也是当时温州首家机械制造厂。李毓蒙给弹棉机取了个好听的商标品牌,叫“双麒麟”。

article_img

▲李毓蒙制造絮棉机器厂

1922年春,李毓蒙将“双麒麟”商标绘成图案,并携带样机亲赴北京,向民国政府的农商部申请专利和注册商标。

在当时财政部次长项骧、农商部司长林大闾(瑞安人,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1922年起在农商部任职)等乡贤协助下,“双麒麟”商标申请成功,成为浙南地区最早的注册商标。

此后,“双麒麟”牌弹棉机频频参加各种全国性商品展览会,并相继荣获上海总商会第一次展览会、上海国货展览会、铁道部展览会、浙江西湖博览会的优等褒状奖章。

创办浙南规模最大机械修造厂

“双麒麟”弹棉机声名远播,销路很快打开,特别是在长江两岸的产棉区江苏松江、常熟、昆山以及江汉大平原尤受欢迎。李毓蒙抓住商机,在上海设立营销窗口,产品辐射全国各地。

article_img

▲上海销售联络处旧址

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1925年李毓蒙将棉絮机器厂的金工车间、铸造车间搬迁至温州市区小南门,与项荫轩(清末孙锵鸣的女婿,国旗设计者曾联松的岳父)等实业家联合创办了温州毓蒙铁工厂。

铁工厂的主要业务为生产内燃机、辗米机、轧糖机、打面机、立式锯板机等机械产品,同时还承接机械修理业务,是当时浙南地区规模最大、设备最齐全的机械修造厂。毓蒙铁工厂被誉为“温州现代工业的摇篮”,它的建立加速了温州现代工业产业聚群与崛起。

抱团共同发展实业救国

正当李毓蒙潜心打理机械制造业发展之际,原先他门下的学徒羽翼渐丰,纷纷自立门户,从事弹棉机生产,出现冒牌伪劣、削价竞销现象。

李毓蒙对此深感忧虑。但念师徒之情,他并不急于运用专利和商标权去打官司,而是设宴召集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办企业、做生意,必须讲究质量和信誉,不能以次充好、粗制滥造、肆意杀价,否则不仅坑害用户,还有损温州人的声誉。

经过商议,大家决定在上海成立毓蒙联华公司,公推李毓蒙为公司总经理,由公司统一经营、统一商标、统一价格。1933年“上海毓蒙联华公司”建立,避免了市场的恶性竞争,弹棉机生意大有起色,产品还销往苏、闽、赣、皖、湘、鄂等地。李毓蒙乘势而上,又在湖北汉阳创办了联华棉机分公司。

article_img

▲毓蒙联华总厂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沪的毓蒙联华公司在淞沪战役中损失惨重,被迫停业。李毓蒙以民族大义为重,将温州铁工厂的50多台主要设备与数百吨原材料及生产人员迁往丽水,并入浙江铁工厂,生产武器装备,支援抗日前线。

1939年,由于日寇封锁,丽水与上海、宁波等地交通阻隔,内迁的工厂所需的机械工具来源断绝,李毓蒙又在丽水创办了浙江工具厂(杭州制氧厂前身),巩固后方的机械工业阵地。原在湖北汉阳的分厂也迁往四川,易名重庆分厂,继续制造弹棉机与砻谷机,为抗战后方粮棉加工发挥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李毓蒙率先响应公私合营的号召,将温州毓蒙铁工厂与其他厂组建成立联营温州铁工厂(温州机械行业第二联,简称“二联”),并于1954年出任董事长一职。后来,铁工厂改建为地方国营温州动力机厂(温州冶金厂前身)。1960年,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培养专业技能人才,动力机厂开办了技工学校,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就成了今天的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article_img

温州职业教育奠基人

李毓蒙还十分注重人才培养。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他曾说:“办工厂会被日本鬼子炸掉,办学校可把知识藏在年轻人的脑子里,等赶走了鬼子再办厂时,有了这些年轻人,工厂就会很快发展的。”

1937年,李毓蒙在家乡瑞安东山创办了私立毓蒙小学(瑞安东山中小学前身),对学生不收分文。

1941年8月,他又创办了浙南第一所职业技校——私立毓蒙工业职业中学,为家乡培养机械工业人才。这所学校后来并入杭州化工学院(浙江工业大学前身)。

为了筹集办学经费,他费尽心思,也几乎搭上了全部财产。当他五十岁寿辰时,他婉拒生徒为其祝寿,而把自己照片洗印数百张,在背面题上打油诗:“毓蒙颠颠五十春,学校经费时常空,请君稍助一点力,培植人才各为功”并送出去,接到照片的人纷纷慷慨解囊。

article_img

▲私立毓蒙工业职业中学太平寺旧址

抗战期间,职业中学几经搬迁,艰难维持。

1946年,为不使学生辍学,他请旧友余毅夫(曾担任过温州市工商联副主席)接办,学校也迁至温州太平寺,更名为“温属六县联立工业职业学校”(李毓蒙任名誉校长),1948年再改为“浙江省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李毓蒙仍以铁工厂的财力、物力支持办学,无偿提供实习器材。

article_img

▲毓蒙工业职业中学

1949年5月,温州解放,军管会派胡显钦(1953年初调任温州市建筑工程局副局长兼浙南前线国防工程处长,后任温州市副市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任校长,当时强调学以致用,注重教学改革,聘请科技专家和大专教师到校任教,使学校得到了迅速发展。

article_img

▲省立温高工师生合影,二排左四为胡显钦

1952年全省中等技术教育进行重大调整,学校改名为“温州工业学校”,1953年改属中央重工业部化工局领导,又改名为“杭州化工学校温州分校”,1954年迁往杭州并入杭州化工学院,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机械、化工、土木等方面的工业技术人才,“工学并举”的职教理念对当今职业教育发展依然有着深远的意义。

“造棉机获专利业播江淮宏一代,办工校育后人德施乡里仰千秋。”如今,一座由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题名的“李毓蒙先生纪念馆”屹立在飞云江畔。

资料和图片来源:《纪念李毓蒙》(李毓蒙先生纪念馆编),《浙南机械工业先驱——李毓蒙传》(黄省初、李琳娣撰稿、夏海豹主编),《瑞安历史名人列传》(马邦城编著),《李毓蒙与浙南职业技术教育》(尹清杰),浙江工业大学校史、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校史等。

来源:温州三十六坊